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梁軍:修復鄉村文明重拾鄉村自信

[ 作者:梁軍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626 更新時間:2016-05-09 錄入:王惠敏 ]

IEED聯盟(大中華區)會員平臺第四期線上國際生態環境設計公益公開課“修復鄉村文明,重拾鄉村自信”于129日(周五)晚800930開播,這一期我們邀請IEED聯盟鄉土設計研究院院長,土成木寸鄉建機構創辦人,國內研究鄉村歷史沿革和規劃設計專家梁軍先生;IEED聯盟(大中華區)執委會主席、專欄作家、資深設計評論家滿登共同完成本期主題——“修復鄉村文明,重拾鄉村自信”專題交流對話。

滿登、梁軍 · 開場詞

滿登:各位朋友,各位設計師,晚上好!今天是我們國際生態環境設計聯盟第四期公益公開課,今天晚上我們請的是IEED聯盟鄉土設計研究院院長,土成木寸鄉建機構創辦人梁軍老師,讓他來講講未來新農村建設的一個趨勢。也就是說我們當下,在鄉村規劃建設方面的一些實際問題,包括已經建成的一些示范,同時讓我們的設計師感受一下未來的鄉建和民宿。

大家都知道,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為使GDP在未來達到一種速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城市建設速度過快,導致中國城市化率在全世界最快,致使中國的整個城市建設千城一面,沒有特色,也缺乏地方文化色彩。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向深水區的發展,向更持續的發展,中國最后一塊處女地留在了農村。對于這塊未開發的處女地,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眾所周知,中國文化的源頭、中國的民俗民風均源自農村,然后才逐漸形成城市文明,農村的文化傳統保留如何,直接影響到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

梁軍:大家好!希望和大家多交流,向大家學習!當下,大家都很關注鄉村,我們首先需要把鄉村的定義找準,其實鄉村與農村,在字義方面是兩種現象,也就是說聚落現象。

滿登、梁軍 · 交流對話

滿登:梁老師,你好!請你介紹一下土成木寸鄉建機構的背景。

梁軍:土成木寸主要作為城鄉之間的顧問咨詢系統,是一個循環和交換的概念。從生態角度講,土成了才有寸木的產生,比如說長草和喬木,反過來念,寸木才可以成土,就是樹木和草的葉子落回土地,才可以成為最優良的土。所以說它是一個循環和交換的概念,它組成起來就是“城”和“村”的中文。

滿登:土成木寸還是有來源,還是有典故的。

梁軍:土成木寸一直致力于研究鄉村的鄉建系統。其實在鄉村建設中,技術并不重要,系統才是重要的問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統籌。每一個行業的技術都像一顆珍珠一樣,但是串不起來仍然做不好鄉村建設,包括我們在做項目的時候,統籌觀念非常重要。現在土成木寸一直在做鄉建系統,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第一,鄉村組織系統;第二,鄉村教育,我們反對教化農民提倡引導農民;第三,鄉村PPP與金融;第四,鄉村信仰;第五,農人主業及副業;第六才是規劃設計強調地域的設計。

雖然土成木寸不是很好記,但是我們的方向和訴求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我們倡導自然而然、生生不息。鄉村一定是以村民、村組織為主體的建設,不是設計師和政府,還有藝術家所想象的鄉建,它一定是以鄉村為主體的。

滿登:在我們的理解中,鄉村與農村是同義的,但是從你的專業角度而言,這兩者是有差距的,請問這個差距表現在什么地方?

梁軍:鄉村從產業分布上,意義和農村相近,而其居住環境是與城市相對立的,它主要指分散于村莊中的地理居住環境,指青山綠水一樣的地理環境和安靜、閑散的生活節奏多一些,比如度假村就是從鄉村的角度而言的;而農村的意義指以農為主,然后再講居住環境,是農民聚集地的一種不同的居住方式。而有些村莊,農業很少,因此兩者還是有區別的。比如說,有些地方以畜牧和水產為主業,有些以林為主業,有很多的竹子,它們具有很多不同的生產系統,所以說農村和鄉村還是有區別的。

滿登:梁老師強調鄉村建設一定要尊重村民的意愿,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和傳統習俗

梁軍:對,其實關于農業,老子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一定要向大地學習,一定要懂得循環和交換,而不是用工業的方式造成生態破壞。當下,我們常說鄉土之情,但大多數人都只要鄉不要土,只管村莊,不管土壤。要讀懂鄉村,一定要了解過去,即這個鄉村在過去是一個什么情況,包括全世界范圍內,以及鄉村在未來的發展方向都要去關注。

滿登:從你來看的話,現在的所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沒有這個體系?目前這個新農村建設有一些什么實質上的問題?

梁軍:現在的新農村建設,其地域化和系統是喪失的,因為中國地大物博,具有坡地村、平原村、漁村等十幾種不同的情況。所以說我們要找到鄉村的共性與個性,共性可以復制,個性就是它的特點,特點就是它的價值所在。

關于新農村建設有很多種方式,大都采用由下至上、由上至下,或者說是內生的方法,很多老師都在做這方面的實踐。但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村民團結和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說現在的鄉村是否可以像過去的鄉村一樣,持續上百年或者上千年去自我發展,這是我們當下要研究的,新形勢下的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應如何推進,不管是建得美麗的或是短期產業,這是最重要的。

英國前首相斯坦利鮑德溫爵士說:“對我而言,英格蘭就是鄉村,鄉村才是英格蘭。”關于城市和鄉村,我們還沒有形成一個循環和交換的關系,基本上還是一個對立的關系和不平等的關系,所以說改變城市和鄉村的關系就是生態文明的開始。

滿登:英國的鄉村看上去那么唯美,當然我們中國的鄉村也是山清水秀,但是很多鄉村都蓋著臟亂差的標簽,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梁軍:英國的鄉村為什么保持的那么好,與他們成立的保護鄉村協會有很大的關聯性,現在這個組織已經引起了整個歐洲和世界的關注,英國很多的環保法規都是由他們促進的,所以說英國的鄉村可以作為我們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參考方向。

當時的英國,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徹底改變了歐洲傳統的經濟與農業模式,工業文明在這時應運而生,所有的人都向大城市擁擠。為此當時的建筑師和社會學家,以及政府,分成幾個系統去處理這件事情。最值得一說的是,英國建筑師雷蒙德·昂溫提出了他影響廣泛的主張:“擁擠的生活一文不值”。于是,他們開始了對英國鄉村的規劃和改造。這個改造并不是說去改變,而是保護,進行一個尊重歷史、尊重文化的改造。

二戰的時候,英國的農產品價格崩潰了,土地大量閑置,農民又一次涌入城市。為了使國內農業盡快復蘇,戰后英國一直對農業實行補貼和保護措施,農村的供給優勢得到了整個英國的重視。這樣一來,大部分的農場用了殺蟲劑和拖拉機等技術,減少了人工的付出,使鄉村越來越少,農莊越來越多,這是重視生態的一個必然的過程。和現在的中國一樣,大量的農場在未來必然會出現。而在農場出現的過程中,很多地產商涌入鄉村,紛紛建設旅游休閑度假村,所以說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傳統的村落居住方式。

滿登:據我了解,很多的鄉村建設是沒有統一規劃的,農民基于一種自發的行為,有權力在宅基地上蓋房子。

梁軍:現在的規劃和過去的不一樣,過去是按照風水進行規劃的,這些東西都有一些村規民約,老百姓之間是有約定的。所以說鄉村蓋房子是匠在前意在后,不是設計在前,因此他們沒有統一的規劃。鄉村蓋房子是階段性的,尤其是大戶人家,要經過十幾年的觀察,選擇地塊來蓋房子。而蓋房子都是按照血緣傳承,即兄弟或者父子以及親戚這樣的關系循序漸進地規劃。所以說這是最細心的規劃,有人說:“人只能創造城市,只有上帝才能創造鄉村”。它經過了十幾年的地塊觀察,才對房子進行建造。有兩點是值得提出來的:

第一,它的村落是按照風水和順應自然的理念,以及觀察它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來建造的。它基本上有幾個很重要的地方,比如說信仰系統、生活系統和生產系統,以及它的整個山地、平原或者坡地情況;第二,就是它的營造系統,是匠在前意在后,那么工匠都是按照口訣來建造鄉村的,比如說幾進式、合院、天井院,各地都不同。南方有天井院,到了北方有地坑院、窯洞,北京有四合院這樣的建筑,其實每一個地方的建筑都不一樣。

滿登:農民自建房的傳統文化傳承。

梁軍:提到鄉村建設,必須先說說四個人,他們對于土成木寸鄉建機構的建設有很大的啟發和學習作用。前兩個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社會精英,是社會學家和啟發中國文化的人物;而后兩個要談到的巴瓦和凱瑞·希爾,他們對于鄉村建筑和鄉土建筑有一定的研究系統,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滿登:讓大家了解一下對中國鄉村建筑與發展有借鑒意義的四大歷史人物。

梁軍: 第一位,是對中國鄉建的平民教育做得比較好的晏陽初先生,出生于1890年,屬虎,大約在1990年去世,是一個百歲老人。他曾在河北定縣做了十年的鄉建實踐,隨著國民政府搬到重慶以后,他又在重慶璧山縣做了四年的鄉建實踐。他提倡以縣級為單位開展鄉村建設,主要進行的是鄉村教育和平民教育這兩大塊。他認為中國人有四大頑疾——“愚昧”、“貧窮”、“積弱”、“自私”,如何克服這些疾病呢?他提倡:“以文藝教育攻愚“,建筑設計師進行的就是文藝教育,讓人民不再愚昧; ”以生計教育治窮“,就是產業教育; ”以衛生教育扶弱“,就是健康教育,當時中國的營養結構各方面并不是特別好,而過去的男耕女織生產方式只強調人的運動性,缺乏健康知識普及; ”以公民教育克私”,就是讓公民懂得自身的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性。他總結了一個鄉村改造運動十大信條:

第一,深入民間。他當時提倡博士下鄉,現在很多設計師和藝術家都在下鄉;

第二,與平民共同生活,向平民誠心學習。其實我們自認為很有知識,但真正有知識的是老百姓、是平民;

第三,共同計劃,共同工作;

第四,從他們所知開始,用他們已有來改造。一定要用農民語言去溝通鄉村建設,而不是用空降的、農民所不知道的去改造;

第五,以表證來教學,從實干來學習;

第六,不是裝飾陳列,而是示范模型;

第七,不是零零碎碎,而是整個體系;

第八,不是枝枝節節,而是統盤籌劃;

第九,不遷就社會,應改造社會;

第十,不是救濟,而是發揚,它有自身的發光點,不需要用救濟的心態做鄉村建設。我認為這十大信條,對于鄉村建設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第二位,是在山東鄒平做了十年鄉村實踐,去世之后埋葬在了山東鄒平的梁漱溟先生,是中國最后一個國學大師。他使用“政教養衛”的方式,創造了第一個棉花合作社,給農民解決了產業問題。最重要的是,他了解農民,特別熟悉中國的鄉土文化和傳統。“政教養衛”這一系統,采取“以教統政”的方法,政令下達很快。他還重視教育,認為“養”很重要,積極發展農村經濟,解決民生問題,要給農民找到出路,我們今天的鄉鎮建設也要給農民找出路。梁漱溟認為東方注重理德,西方注重法律。中國以道德為先,有些東西在鄉村不是法律能夠解決的,因此東西方有很多的差異性。

滿登: 關注鄉村建設和民宿設計的設計師,可以了解一下,在整個中國的鄉村歷史沿革中,出現的著名人物,包括他們對農村的影響,以及他們對農村文化、傳統、民俗的繼承和發展所發表的一些著名學說和理論。

梁軍:其實臺灣、日本現在仍然在研究晏梁體系,最后晏陽初到菲律賓做了一個世界鄉村教育學校。他在中國幾十年的鄉村建設實踐,包括很多很好的方式,幫助了臺灣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而我們在做鄉村建設的時候,使用了很多新的方法,其實應放在第一位的,最需要做的,是返本開新,承前啟后。

滿登:原來鄉村建設的體系源頭在中國。

梁軍:接下來要說的是最重要的,和我們的鄉土建設相關聯的兩個建筑師,這兩個建筑師對鄉土建筑的方法和實踐有一個很好的研究,對怎么進行鄉土建筑,怎么建筑美麗鄉村有很好的心得體會。第一位,就是斯里蘭卡的杰弗里·巴瓦,是“亞洲建筑之父”,被稱為開著萊斯萊斯的鄉土建筑師,他是一個貴族。對于鄉村建筑來說,能真正沉得下心來做的一定是社會精英或者說是貴族。

巴瓦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1919年出生在斯里蘭卡的科倫坡;1938~1946年前往英國學習法律;1946~1948年外出游歷兩年,像現在的安藤忠雄一樣游歷歐美;1948年,斯里蘭卡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巴瓦回到自己在盧努甘卡的一座莊園建造別墅;他的建筑師生涯真正開始,是在1951年,到科倫坡一家愛德華·瑞德·拜格事務所當建筑設計師;他自己創業,是在1990年科倫坡33街的巴瓦自宅,成立了杰弗里·巴瓦事務所,當時他已71歲;他在2001年被授予阿卡汗建筑設計大獎。

他屬于大器晚成型設計師,一生完成了100多個作品,最典型的一個叫坎達拉瑪酒店,位于斯里蘭卡丹布拉,從1991年開始設計,1994年完工,這個酒店的能源和生態設計比較好。這個酒店以前有很多的蛇出沒,有人建議把這個蛇用一些外來的方式殺死,但他選擇用一個生態的方式把蛇驅趕掉。這個酒店有兩大能源系統在九十年代做得很好:

第一個,就是火力發電,建造了一個火力發電車間,采用當地的傳統燃料肉桂樹,生長于大自然的燃料會源源不斷的供給。對于綠色建筑,巴瓦在九十年代已經開始關注,他很尊重自然、了解自然、順應自然。自然的力量怎么運用到最大化,才是建筑師和設計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包括生態的自然和周圍動植物的關系,建筑的自然,對能源的不損耗等等,這都是循環和交換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第二個,就是沼氣池。有嚴格的循環流程對大自然的排放標準有嚴格的控制,巴瓦在當時就考慮了這些東西。所以說,巴瓦不是一個純粹的建筑師,他還是社會學家和生態學者,還是一個綜合了很多學問的專家。

在設計的過程中,他做了很多的生態植被的方式,當地的獼猴和白葉猴都會過來。如果有機會,大家一定要去看一下它的后勤,物盡其用,節約資源。大堂公共區域白天很少用照明設施,通風系統借用風能、動能、光能,盡量發揮自然的力量。

 周俊龍:風能、光能、自然的力量,是我們設計者們從新定義的方向。

梁軍:這是世界第一個無邊際泳池,它前面是一個內湖,大家可以多查閱一些資料進行了解。

它專門有一個給當地獼猴休息、喂食的頂樓平臺,一般客人在酒店餐廳剩下的食物都喂給周邊的動物,比如說獼猴、白葉猴、鳥類。

這個建筑真正地做到了因地制宜、物盡其用,這是東方的思維方式。它是在一個懸崖上建造的,當時巴瓦年事已高,行動不便,是通過坐船,然后由人抬上去查看地勢的。

滿登:巴瓦的設計理念非常尊重自然,手法非常簡潔大氣,尤其在采光和利用自然通風方面做得非常地道。

梁軍:坎達拉瑪酒店距今22年,我們今天仍然覺得它歷久彌新,仍然很有味道。它主要的材料不是特別多,用了些水泥,但是水泥是會呼吸的,還用了水磨石。它的衛浴系統采用德國品牌,它的客房是雙拼的。這個雙拼就是說它對客人市場做了很細致的梳理,所以說設計師一定要具備這種跨界及梳理能力。巴瓦的設計作品,從景觀、建筑、室內,到產品,包括里邊的物品,都是經過巴瓦精心設計過的。

滿登:巴瓦是個跨界設計思想家。

梁軍:我們想想他在90年代就做到了這一點,我們是不是要學習他這種設計的系統性呢?

滿登:難以想象76歲還在行走,做這樣一個設計實踐,巴瓦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設計師!

梁軍:這個就是坎達拉瑪酒店的照片,地面是水泥和巖石做成的,鐵質的家居是巴瓦自己設計的。

滿登:在這里,人和酒店可以在一種很自然的狀態下進行對話,巴瓦把酒店設計成了一個不會拒絕任何感情的空間,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思想家!

梁軍:他在設計中保留了每一塊巖石上的石頭,不是去大量地破壞,而是去保護,因地制宜,讓酒店嵌在懸崖上。這個酒店曾獲得了美國LEED設計大獎。

滿登:巴瓦擅長將酒店與當地地形地貌相結合。

梁軍:巴瓦在1995年做了一個燈塔酒店,1997香港回歸的時候完工,當時他76歲。這個酒店位于加勒,距今已有19年。這個酒店建在海邊一個很大的海浪的巖石上,在加勒古城的旁邊。在酒店可以看見古城的燈塔,所以稱為燈塔酒店。它的早餐廳可以聽到巨大的海浪聲,有些烏鴉會下來和你共進早餐。燈塔酒店里的水療設計得很精彩、很隱蔽,形式采用中國四合院的結構。

這一些都和他的鄉土建筑有關聯。他30多歲時,在鄉間建了一個莊園,他基本上都在這里做設計、觀察自然,他的上午茶、下午茶時間都在莊園里度過,莊園里邊有水池、稻田。

這個就是他在盧努甘卡的莊園,這個地方很火爆。“巴瓦風格”成為了斯里蘭卡的一種現象、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他是斯里蘭卡國寶級設計師,是“亞洲建筑師之父”,他對鄉土建筑特別擅長。他的設計重點,第一追求可持續發展,不排斥使用水泥作為材料,有什么用什么,真正做到就地用材,因地制宜;第二氣候適應性,尤其對熱帶、亞熱帶氣候的適應性掌握得爐火純青。

這是他在1948年,建造的一個別墅的室內。這里完全沒有很高檔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地域化材料,地面用的是當地的水泥。他曾游歷歐洲,不排斥使用時尚家具。

這個是巴瓦的莊園。“巴瓦風格”是本土建筑與時代特性創造的建筑生命力,他的建筑是可持續的、并且節約能源的,在亞洲的這一領域他是權威。

就是在這個期間,凱瑞·希爾了解到了巴瓦,他在斯里蘭卡也有一個莊園,他看過巴瓦的莊園后,就在旁邊購買了一套莊園,為了和巴瓦交朋友。他倆是良師益友,我們第二個介紹的設計師就是凱瑞·希爾。

他一脈相承了巴瓦的設計優點,而且自己創建了一個系統,所以說他的建筑風格沒有脫離巴瓦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這種方式,包括傳統與當代的處理方式。

希爾最厲害的就是延續了巴瓦所開創的建筑血統的一部分;另外,他也善于使用適合本地氣候策略的材料;他對東方建筑有深刻的理解,巴瓦在80年代來過中國,包括燈塔酒店的部分裝飾也是從中國帶回去的,希爾也遵從從建筑、景觀、室內到產品的全面設計理念。這是鄉土建筑師的基礎,因為在當時沒有眾多的設計師與其相配合,所以設計師必須自己掌握每一個流程。

然后,希爾遇見了愛德里安·澤查,安縵的創始人。他用豐富的經驗打造獨特寧靜的空間,這是希爾的訴求,因為安縵追求的是安寧與安靜。

滿登:希爾也是青島涵碧樓度假酒店的設計師。

梁軍:希爾1943年出生于西澳,今年73歲,和巴瓦同樣屬羊,但比巴瓦小24歲。1968年,希爾畢業于西澳大學;他26~30歲之間,在香港、印尼做助理建筑師;1979年在新加坡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1995年成立了澳洲事務所。

巴瓦在70多歲高產建筑作品。希爾50歲時,憑借馬來西亞蘭卡威達泰度假酒店獲得了亞太文化與建筑設計金獎,57歲涵碧樓得獎。他和巴瓦同樣都是在中年以后發力,前期沉淀的特別多。我認為建筑師要懂得沉淀,不要太著急。

一個71歲仍然在高產,一個50歲仍然有這么多優秀作品面世,所以說設計是一個文化積累,甚至是一個對生活觀察積累的過程。

為什么我要介紹這四個人呢?他們和設計師、建筑師、規劃師怎樣進入鄉村有很重要的關系,他們尊重自然、了解自然、沉入鄉間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現在的很多鄉村并不是自己破壞的,而是它的規劃方向不對,采用了空降的方式,并不了解當地文化的思路,其實就是一種破壞。 

滿登:你覺得當下中國鄉村建設碰到了哪些問題?結合中國鄉村的實際情況談一談。

梁軍:目前我們鄉村面臨的問題就是文化的缺失,因為中國的鄉村聚落都是移民文化,比如說大槐樹、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在移動的過程中,帶著文化走,把自己的文化和本地文化相融合,所以第一個問題就是文化的丟失和斷代。

第二,就是我們的自信丟掉了,我們的文明出現斷層,找不到回家的路,沒有自信,從而對整個文化沒有正確的了解。

第三,老百姓的自主傳承能力也在丟失,這都是工業化發展帶來的對鄉村的破壞。

所以,一定要先保護再發展,要把保護對象找準,比如說哪些東西是重點保護對象,哪些是次要保護的,哪些是可以再造的,然后再進行發展,而不是先發展后保護。你發展以后,有些東西是沒有辦法再造的,要分清可逆與不可逆,有些老房子大家去改造它,一定要尊重它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而不是用空降的方式去改造。我們要尊重歷史,尊重自然,尊重當地的風土人情。

滿登:中國政治運動不斷造成了中國鄉村傳統文化文脈的斷裂。

梁軍:

我們的鄉土文化在不斷的進化,雖然外面有干擾,但是中國人的信仰仍然沒有丟掉。我們認為中國人的信仰是在血液里的,儒釋道,永遠丟不掉,還有其他的社會信仰,例如佛教、基督教等。家庭信仰一定是儒釋道,在中國人的身上是丟不掉的,即使是華人二代、三代,他也一定是要忠要孝的,包括新加坡的華人、包括到美國的若干代華人,一定都是跟隨這些的。

我希望我們可以共同找到一個方向,就是中國鄉村建設的方向。因為鄉土復興是整個社會復興的基礎,魏晉南北朝陶淵明及以后鄉土的復興,是社會復興的一個象征。尋找鄉土情表明我們在回歸,我們在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找到回家的路,找到自己的根。

我們不能故步自封,一定要向世界好的鄉村經驗學習。比如說不丹,它是自然的幸福,是精神的幸福;還要學習日本,傳統中的當代,在整個社會中表達很好;還有泰國,比如清邁,清邁最大的幸福是清邁人說他自己是鄉下;還要學習斯里蘭卡,像巴瓦的場所精神,對一個地方的尊重,對文化、民俗、地域、信仰的尊重。

賴邦能:土墻會容易被雨打風吹,爛掉么?

梁軍:夯土技術其實有兩種,一種是板筑,一種叫胡基。板筑是我們東方人自己發明的,就是用兩塊板子,中間夯土。胡基是胡人發明的,最早是用來筑城的,后來我們漢人學會了,主要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時間越長它越堅硬。

其實,關于鄉村營造對雨水的理解是比現在還要強的。在北方,它的基礎會用七塊磚到八塊磚,稱為是七不是八,上邊是土坯墻;在南方,它的基礎會用一些石頭或其他材料,上邊才是土坯墻,或者是胡基墻。夯土技術其實是最適合人居住、會呼吸的墻體技術,比水泥要高級得多,生活在土墻里的人比水泥房里的人的壽命平均高1.5倍。

結果我們現在把這項技術搞丟了,澳洲人、美國人、歐洲人、日本人都在做有關于夯土的研究。對鄉土建筑的材料一定要從土里來回到土里去,對大自然不造成危害。現在有種土壤固化劑,而只要是化學的東西,只需要適量,不能強加使用,一定要和自然共同生長。夯土為什么那么堅硬?就是因為和自然共同生長,所以時間越長越耐用。

賴邦能:土墻可以貼磚么?

梁軍:瓷磚回不到土里去。

許仙:用土墻就是鄉建么?

梁軍:鄉建不是材料。

賴邦能:土淋雨后會稀釋出泥來,那地面就要長打掃了?

梁軍:鄉土材料的土是骨料加土有凝與固的特性。 

滿登:中國傳統的夯土,我們也稱三和土,是一種在人工條件下制作的特質土。這種土的粘性和強度,隨著春夏秋冬輪換,跟自然、跟地貌地勢、跟環境一起成長,不會出現掉泥巴等狀況。

賴邦能:去看過杭州安縵法云的項目,跟您這酒店的感覺蠻像的,給人很放松,舒服的感覺。

滿登:杭州有一個安縵法云,在靈隱寺邊上。酒店原本是一個村落,是老百姓的房子,這個成了是安縵法云的標志性設計。其實這種設計是在原先墻上做一些補充,完全使用夯土,做得非常的棒。這種土我們稱為大地的顏色,非常親和人類的感情,非常溫暖,非常舒適。

為什么現在中央不允許房地產商染指我們中國最后一片處女地——鄉村建設,就是擔心房地產商,如果覆蓋中國農村的話,將變成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梁軍:資本不是說不能下鄉,而是要了解和尊重地下鄉。前幾年找我的大多數是政府、藝術家,這兩年確實有很多地產商、企業來找我們咨詢。如果說他們的方向是對的,這其實對鄉村復興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如果方向不對,確實是一種破壞。不管是企業、地產商、政府、建筑師、設計師,只要方向不對,都是一種破壞。

滿登:梁老師不僅介紹了自己機構的一些功能,包括對鄉村建設的方向,同時還介紹了中國鄉村建設歷史中的幾個重要人物。讓我們設計師感受到了,做鄉村建設不僅對技術有要求,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沉淀、人文的沉淀、歷史的沉淀。

梁軍:重要的是它是碎片式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不是說他們找不到好的。所以說技術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有系統。

滿登:我認為,現在最關鍵的是,還沒找到鄉村建設的方向,包括能夠適應鄉村建設的自然狀態,包括它的農耕、原生態的狀態,包括它現在的生活方式,包括現在農村的耕作方式、晾曬方式、養殖方式、民俗方式等等,這些東西如果說能夠找到的話,應該是一個好的方向。

梁軍:土成木寸是互聯網下的鄉建第一品牌,基本上充當了一個鄉村的協作者、專家的服務者的角色.

文化創造自覺,文明創造自信

謝謝大家的交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土成木寸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中文 | 亚洲国产欧美久久香综合 | 香蕉国产成版视频在线 | 日本久久国产精品 | 熟女精品激情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自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