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眼里,鄉鎮文化站是名副其實的“清水衙門”,既沒有多少“錢糧”可使,也沒有多少“權力”可用。更有甚者,不少文化站直接由一些人兼職“代管”,或干脆“無人看管”。許多基層文化服務機構形同虛設,被戲稱為“聾子的耳朵”,有的地方甚至連“擺設”都沒有,成為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阻梗。
一些農村地區鄉鎮文化站受到“冷落”的現實,折射出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落后和缺位。這其中,既有地處偏遠、沒有區位優勢等客觀條件的制約,也有基層文化服務保障供給投入不足等原因所致,但根本則在于這些鄉鎮文化站賴以運轉的體制機制不健全、不完善。
一方面,一些地方的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對新形勢下的基層文化工作缺少足夠的認識和理解,不能盡快融入大局并借勢打開局面,沒有將實際行動結合起來,盡快彌補文化站的一些制度短板,沒有用實干贏得尊重、贏得認可;另一方面,某些地方黨委政府對鄉鎮文化站缺少應有的關心和支持,缺少系統的規劃和建設,沒有從根本上保證其人、財、物等方面的投入,沒有幫助其建立有利于良性發展的制度體系。在這種局面之下,“人員缺口大、經費難保障、活動待整合、大門常緊鎖”就成為某些鄉鎮文化站處境尷尬的真實寫照。
應當看到,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而我們所致力于實現的小康社會則是各項事業全面協調發展的小康社會,這其中,“文化小康”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正因為如此,“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基層文化服務能力建設,構建現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梢姡訌娻l鎮文化站的服務功能,讓其真正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使命十分迫切和必要。
從某種意義上說,鄉鎮文化站職能發揮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文化小康”的現實質量,進而關系到全面小康建設的質量和效果。所以,必須千方百計“喚醒”正在“沉睡”或“沉睡”已久的鄉鎮文化站,讓其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打好頭陣, 當好先鋒”。從這個角度看,在鄉鎮文化站建設過程中,一些地方“喚醒”鄉鎮文化站的實踐,如政府配備專職人員、經費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對鄉鎮文化站建立詳細考核機制的相關做法,找到了“喚醒”鄉鎮文化站的“制勝法寶”,值得各地效仿和借鑒。
必須認識到,全面小康“拒絕”文化上的“短板”,更“拒絕”基層文化服務的缺位。所以,在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必須盡最大努力“喚醒”基層文化站,并激活其服務功能,讓其在服務基層群眾文化需求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鎮論壇》2016年5月下旬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