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汝城縣文明鄉沙洲村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樣本
“紅軍長征時期,3名女紅軍借宿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見徐解秀家境貧寒,家里連床御寒的被子都沒有,臨走時三位女紅軍將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半條,送給了徐解秀”,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深情講述了三位女紅軍與徐解秀之間的“半條被子”故事。
賡續“半條被子”的溫暖,搭乘精準扶貧的春風,沙洲瑤族村人民群眾與各級各部門心手相牽,以“半條被子”故事與精神為傳家寶,聚焦“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三大主題,堅持黨建引領、人民主體、三治融合、共建共享原則,打造了一張集黨性教育與紅色旅游為一體的湖南名片,成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勝地、脫貧攻堅的新樣板、鄉村振興的新典范。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從偏遠落后的小山村晉升為享譽全國的紅色旅游景區,“半條被子”故事發生86年后,沙洲舊貌換新顏,蔥蘢小康道。通過研究文獻資料、實地考察村莊、上門走訪村民、集中采訪三支隊伍等調研方式,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試圖還原沙洲蝶變故事,在全面分析沙洲村的資源優勢、發展舉措及主要變化的基礎上,探尋其中蘊藏的制度優勢及“初心密碼”,并聚焦其目前發展機遇及瓶頸,針對性提出優化發展建議,以期為沙洲及鄉村發展提供參考價值及借鑒意義。
一、案例概況
沙洲瑤族村隸屬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全村總面積0.92平方公里(1380畝),轄4個村民小組,居住集中,總人口142戶542人,貧困戶29戶94人。全村有2個黨小組,23名黨員。
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深情講述了三位女紅軍與徐解秀之間的“半條被子”故事。2020年9月16日,在湖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首站就來到“半條被子”故事的發生地沙洲村。沙洲瑤族村以“半條被子”故事與精神為傳家寶,聚焦“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三大主題,堅持黨建引領、人民主體、三治融合、共建共享原則,打造了一張集黨性教育與紅色旅游為一體的湖南名片,成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勝地、脫貧攻堅的新樣板、鄉村振興的新典范。
(一)紅旅資源豐富
沙洲是紅軍長征過境汝城時期的衛生部舊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慶祝大會上深情講述的“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是2020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考察地。紅軍長征史和“半條被子”故事見證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的魚水情深,是新時代必須堅持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紅色寫照。沙洲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廈蓉高速、省道353線直達村莊,便于游客慕名而來。
(二)綠色產業豐實
沙洲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平原地帶,土壤肥沃、氣候溫潤、日照充足,適宜特優果蔬種植,目前已發展奈李、枇杷、水晶梨等特色水果780余畝。其中黃金奈李品種種植歷史久、經濟效益高、市場反應好,群眾發展積極性高,已成為沙洲農業主導產業,對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村民增收致富作用明顯。
(三)古色鄉風豐潤
沙洲村莊建設于明末清初,至今約400余載,古色古風、宜居宜業。其中古民居、古宗祠、古廟、古橋等古建筑37處,農耕文明、民俗風情、瑤族文化、朱氏祖訓等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村民利用鄉土材料結合古樹、古井、水渠、圍墻等元素造景,形成了“門前有景、屋后有園”的別致鄉村景觀,勾勒了一幅幅青山綠水、炊煙裊裊的湘南田居畫卷。
二、主要做法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村三次產業的融合發展,拓展農民的增收渠道。農業與旅游業的產業融合是農村三產融合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通過拓展農業的旅游功能,以旅游業帶動農業與第三產業的良性互動與深度融合,可以培育新業態和新模式,延長產業鏈,增加產業附加值,有效解決三農問題。
(一)堅持黨建先行,政治引領強而有力
1.選優配強班子隊伍。在今年村“兩委”換屆中,沙洲村干部職數由3 名增加到5名,將2名35歲以下的優秀年輕黨員選拔進入支部班子,班子平均年齡下降到 44歲,全部是高中以上學歷,同時還安排一名選調生到村任職,班子結構更優,整體素質更強,干勁和戰力都明顯提升。接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市6家單位組成強力后盾,3名經驗豐富、能力出眾的工作隊成員,幫助沙洲畫出鄉村振興好藍圖,助力沙洲鄉村振興走上快車道。
2.扎實開展黨建工作。黨支部深入推進“五化”建設,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深化主題黨日活動,創新開展由支部黨員輪流在景區進行“半條被子”精神的微宣講活動,獲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有聲有色、見實見效,主題教育黨課登上央視《新聞聯播》。沙洲村黨史學習教育各項亮點工作和本土紅色故事在中省市主流媒體和中省市縣《黨史學習教育簡報》得到廣泛推介。
3.廣泛凝聚民族共識。立足民族村和“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的實際,沙洲緊緊圍繞“團結、進步、發展”這一主題,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弘揚黨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的“半條被子”精神。全村把謀求民族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為踐行“半條被子”精神、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頭等大事,瑤漢干部群眾一心向黨、同心筑夢,打造了一個經濟大發展、民生大改善、文化大繁榮、民族大團結的模范民族村,沙洲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集體”。
(二)堅持農旅結合,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1.“旅游+”開發。依托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古色鄉風三色資源,大力發展農旅經濟。組織農家樂廚師培訓班、鄉村旅游培訓班等“人人有技能”培訓11期,覆蓋全村500人次,引導村民種植特優水果780余畝,發展民宿、農家樂等配套產業48家,在景區就業做保潔員、講解員、保安等30余人,做到“家家有產業、人人懂技術、戶戶能增收”。九零后奶茶店主朱曉英、直播帶貨的網紅黃蕓、從事旅游單車出租和夜宵生意的朱世偉等返鄉創業青年,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致富”,沙洲獲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湖南省休閑農業聚集發展示范村”。
2.“黨建+”振興。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成了光伏發電廠、瑤族農家樂等村級企業,采取委托經營、提供就業、分紅等模式,每年從村集體經濟中提取6.8萬作為幫扶資金,引導45名困難勞動力到合作社和公司務工,月平均工資達2500元以上;53戶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入股,戶均年增收1000元。2020年底,沙洲瑤族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000元,比2014年增加了10644元;村集體收入從2014年的幾乎空白增長到2020年的50余萬元。
3.“可持續+”發展。景區以紅軍長征為主題,以沙洲瑤族村為核心,整合紅、綠、古三色資源,打造成沙洲核心景區、田園綜合體兩個組團,形成了四季果園采摘區、生態垂釣休閑區、田園生活體驗區、紅色傳統教育區以及生態觀光農業景觀帶等“四區一帶”,成為了集生態環境美、文化風情美、旅游服務美、產業發展美于一體的農旅結合典范,獲得“國家4A級景區”“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殊榮。
(三)堅持學踐統一,文明建設蔚然成風
1.文明新風拂面來。充分挖掘“半條被子”深刻內涵和精神力量,沙洲村群策群力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實施細則。依托送戲下鄉、專題講座、農家書屋等方式,持續開展“德育工程”,樹人立品,構建了沙洲村的“精神家園”。持續開展了“講文明·樹新風”“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等活動,“景區服務之星”“好媳婦好婆婆”“最美家庭”等不斷涌現,以身邊人啟發教育身邊人。沙洲村新風縷縷,春風化雨,獲得“全國文明村”殊榮。
2.文明實踐惠萬家。組建了一支50余人的青年志愿服務隊伍,實行群眾點單、志愿做單。青年志愿者在政策宣講、公益慈善、衛生健康、科技科普等主動作為、甘于奉獻,把精準、便利、高效、多元化的志愿服務送到家門。疫情期間,廣大志愿者主動出擊,發放防疫宣傳資料5千份,參與值班值守和送物送藥百余人次,捐物捐款達2余萬元。村里建起了互助會,會員56名,捐錢捐物捐工,點點愛心,匯聚洪流,展現了鄰里相幫、守望相助、情感相融景象。志愿花開處,芳香澤農家。
3.民主法治入人心。在宗祠、廣場召開“民主夜談會”,對村工程項目、征地拆遷等重大民生問題開展民主協商,征求意見,統一思想。借助村民自治組織的力量,村級從治理的“決策者”變為“支持者、引導者、激勵者 ”,大大激發了村民主人翁精神和建設家園內生動力。大力加強法治陣地建設,建立“法治宣傳欄”“法律圖書角”“法律明白人”“人民調解室”法律矩陣。健全“一村一法律顧問”機制,教育引導廣大村民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獲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四)堅持服務為民,干群關系日益緊密
1.改善人居環境。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完成了180棟民居的立面改造、保留了34棟特色古民居,新建了磐石公園、民俗廣場、紀念廣場、村民活動中心、養老休閑中心,高規格實施了景觀提質改造、河道治理、雨污分流、電網改造、安全飲水、垃圾集中處理、防災預警設施安置等工程,人居環境大為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2.提升服務水平。新建配有“群眾接待室”“為民服務中心”“圖書閱覽室”“黨員活動室”等功能齊全的村級服務平臺,落實“一件事一次辦”改革,推行馬上辦、網上辦、上門代辦、預約辦、指導辦“五辦模式”,實現“一門式”辦理、“一站式”辦結。截止目前,為群眾辦理事項1100余件,群眾滿意度達100%。
3.保障和諧穩定。建立村治安隊、巡邏隊,積極發展壯大村組人民調解員、信息員隊伍,在全村主要干道、路口安裝監控,建立起立體治安防控網絡。抓實人民調解工作,及時排查和妥善化解各類村民矛盾糾紛,基本實現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連續多年無民事糾紛引發刑事案件,無民間糾紛引起治安案件和群體性上訪事件。全村治安穩定,民族團結和諧,百姓安居樂業。
(五)堅持紅色引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1.構筑紅色基地。以“半條被子”故事為主線,深入挖掘了紅軍長征途中在汝城發生的歷史故事,綜合運用歷史資料,生動翔實地展現了紅色汝城各族英烈的光榮歷史,詮釋了什么是軍民魚水情,通過雕塑、書畫、遺物、聲像和遺物展現等形式,供游客緬懷瞻仰、學習研究。“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相繼入選第三批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全國婦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十多個教育基地或教學點,成為了各地黨員干部群眾初心使命教育的理想之地,廣大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首選之地。
2.傳承紅色基因。沙洲把“半條被子”精神當傳家寶,深入開展“弘揚半條被子精神,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主題實踐活動,把上門的群眾當客人待,把村里的群眾當親戚走,實施聽民意解民難、困難群眾幫扶、矛盾糾紛化解、特色產業培育、農村環境整治、鄉風文明建設、村務清理公開、掃黑除惡等“八大行動”。聯系村的縣級領導每月深入村里走訪調研、解決難題,工作隊、支村兩委堅持“四到農家八必訪”,廣大干部日夜奮戰在鞏固脫貧、接續振興一線,走村入戶、日訪夜談。
3.擦亮紅色品牌。承辦中國(郴州)國際旅游文化節開幕式、中國豐收節汝城分會場、“沙洲·半條被子”品牌聯名發布會等大型活動,聯動中省市縣多種媒體廣泛宣傳推介“半條被子”故事,新聞聯播頭條分別以《“半條被子”映初心 人民至上代代傳》和《“半條被子”映初心 小康路上氣象新》為題進行推介,《焦點訪談》播出《老區新顏:從“半條被子”到幸福日子》專題新聞,進一步擦亮了“紅色沙洲”名片。組織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等主題教育活動,組織青少年參觀達5000場次以上,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黨史國史教育等社會實踐活動6400多次。2020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不遠千里親臨沙洲考察慰問。截止目前,“半條被子”黨性教育基地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群眾達400多萬人。
三、成效反響
在農業現代化和旅游需求多樣化的背景下,農旅融合不是簡單的功能相加,而是通過資源整合和產業融合形成農業旅游、觀光農業、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新的業態,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帶動農村經濟增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
(一)從“臟亂差”到“潔凈美”,人居環境大為改善以前的沙洲瑤族村是破舊的、泥濘的、雜亂的
2000年沙洲瑤族村才有了第一條通村水泥路,唯一的公共文化設施是一個破敗的籃球場。精準扶貧開始后,“百廢待興”的沙洲瑤族村開啟了美麗蛻變。沙洲瑤族村原先坑坑洼洼的道路、凌亂不堪的空地、破爛陳舊的古民居、設備落后的村部、功能次缺的公共設施轉變為寬闊平坦的道路、各有千秋的紅色景觀、統一整齊的瑤族古名居、現代智能的為民服務中心、文娛一體的民俗廣場,河道治理、雨污分流、電網改造、垃圾集中處理、防災預警設施安置、廁所革命等工程陸續完成,人居環境大為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并相繼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二)從“往外跑”到“往回跑”,民富村強大有可為
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沙洲瑤族村以前是羅霄山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年輕勞動力基本外出廣東、浙江務工,留下老少病殘,發展主體缺位。精準扶貧以來,沙洲實現了從“邊遠山村”到“紅色景區”的華麗轉身。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引進多家企業入駐沙洲,大力發展紅綠產業,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建成兩個水果觀光園、一個觀光茶園和一個生態農莊,帶動周邊群眾發展民宿8家、旅游商品店16家和餐館、特色小吃店8家,讓35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吃上了香噴噴的“旅游飯”。村民從“外出打工賺錢”紛紛改為“回鄉就業創業”,發展主力得到保障。80后朱淑華放棄在外做幼師的工作,回村在景區做起了講解員,月基本工資三千外加提成。每天可以回家陪父母、帶小孩,日子過得幸福怡然。2020年底,沙洲瑤族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000元,比2014年增加了10644元;村集體收入從2014年的幾乎空白增長到2020年的40余萬元。
(三)從“一頭熱”到“齊發力”,治理效率大有提高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指導幫扶下,沙洲瑤族村健全完善了以黨支部為核心,輔以村莊合作社、村務監督委員會、村民理事會、老年協會的“1+N”村民自治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借助村民自治組織的力量,村級從村莊治理的“決策者”到“支持者、引導者、激勵者 ”,大大激發了村民主人翁精神和建設家園內生動力,直接提升了管理和服務效能,村莊治理模式與水平得到穩步提升。在村民理事會的組織下,村民以投工投勞模式實施簡易項目,低成本、高質量完成了“空心村”改造、道路硬化、旱廁改造等工程,基本解決村內道路泥濘、村民如廁不便等問題,村容村貌得到線性提升。
(四)從“門難進”到“成親戚”,干群關系大為密切
沙洲將“半條被子”精神奉為傳家寶,持續開展“弘揚半條被子精神、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主題實踐活動,“把村里群眾當親戚走、把上門群眾當客人待”,不斷深化鞏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踐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聽民意、解民憂、聚民心。針對夜談會上群眾提出的村內較多太陽能路燈功能損壞、磐石公園果園水源不足問題,三支隊伍第二天便請專人進行對路燈及水池進行安裝修繕。群眾心頭牽掛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黨群干群關系也得到進一步密切。在“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沙洲瑤族村,黨與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的的魚水情深正在時刻續寫。
四、典型意義
1.黨建引領必定戰戰必勝。歷史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取得發展進步的前提和保障,是中國制度的根本優勢。是黨領導中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是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是黨領導我們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華民族的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開辟了歷史新紀元。沙洲村在黨的領導下,同心同德、決戰決勝,從一個偏僻荒遠的小山村,晉升為全國知名的紅色旅游景區,村民戰勝了貧困,過上了紅色小康生活。沙洲是“樣版”,是“范例”,更是時代縮影和生動典范。放眼全國,歷史見證,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風雨同舟、齊心戮力,攻克了一個個艱難險阻天塹溝壑,奪得了一項項舉世矚目偉大成就,人民生活一天天蒸蒸日上欣欣向榮。沒有共產黨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沒有好生活。
2.紅色基因還需代代相傳。86年前3名女紅軍長征途中借宿沙洲瑤族村民徐解秀家,離開時將僅有的一床行軍被剪下半條送給了她。徐解秀老人臨終遺言:“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只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2020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不遠千里親赴沙洲考察,并囑托我們“要用好這樣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革命戰爭年代,黨與群眾的關系是血肉相連、生死與共。如今,硝煙散去、和平安寧,黨的干部更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保持與人民群眾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的優良傳統,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正是在紅色基因--“半條被子”精神的鼓舞鞭策下,沙洲瑤族村漢瑤干部與人民群眾同心同向、眾志成城,實現了邊遠山區到紅色景區的美麗蝶變,打造了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隊。
3.產業發展還當久久為功。發展生產既要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產業,也要做到“產學研”相結合,生產技術兩手抓;既要發揮集體優勢,抱團組建合作社,進行規模化生產,形成品牌效應,還要不斷延伸產業鏈,健全消費網絡,做到“產供銷”結合。沙洲瑤族村利用好本地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古色鄉風等資源優勢,在勾畫發展農旅經濟藍圖的同時,以“黨支部+合作社+村民”模式形成規模效應,大力開展農家樂、民宿、電商等配套技能培訓,讓群眾切實掌握產業致富本領,真正實現了“紅綠”帶動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
(供稿單位:汝城縣文明鄉沙洲村村委會;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湘村行動:湖南鄉村振興精選案例》,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