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垃圾圍村”,要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因地制宜,科學確定不同地區農村垃圾的收集、轉運和處理模式,推進農村垃圾就地分類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防止簡單照搬城市模式或治理標準“一刀切”
近段時間以來,跨地域傾倒垃圾、在風景區肆意亂倒垃圾的事件屢見報端。此前,陜西等地農村垃圾堆積如山的報道,也是觸目驚心。垃圾之患不除,美麗鄉村建設難成。
過去農村垃圾的產生量不多,基本可以依靠自然的消納能力實現自凈。然而,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村生活垃圾逐年增加,且成分日趨復雜。大量垃圾被隨意丟棄傾倒在房前屋后、田間路邊,加之部分地區城市垃圾向農村地區轉移,廣大農村的垃圾處理能力本就不足,如此一來,問題變得更加嚴峻。有些地方的農民甚至還編了順口溜,“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
具體來說,農村的垃圾治理存在“五大難”問題。即,陳年垃圾清運難、垃圾收集難、垃圾轉運難、垃圾處理難、長效保持難。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市垃圾每年清運量為1.79億噸,農村垃圾每年產生量在1.5億噸左右,但與此同時,城市的垃圾處理率超過90%,農村垃圾處理率則只有50%左右。
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農村環保又是當前環保工作的弱項和難點。我國鄉村常住人口超過6億,農村環境問題不僅關系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也嚴重影響著生態環境和人們的身體健康。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既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對農村環境整治的投入力度,已取得明顯成效。據統計,“十二五”以來,我國深化農村環保“以獎促治”政策措施,截至2015年底,中央財政共安排農村環保專項資金315億元,支持7.8萬個村莊開展環境綜合整治,直接受益的農村人口達到1.4億。2015年,我國還發布了《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的指導意見》,這是中央政府層面首個專門針對農村垃圾下發的文件。《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全國90%以上村莊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農村垃圾治理之難,既有歷史欠賬的原因,也有思想意識的問題。解決“垃圾圍村”,既要截斷城里來的垃圾,更要處理好農村產生的垃圾。要適應農村環境治理保護的形勢和要求,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還要明確垃圾處理的主體責任。當然,更要因地制宜,科學確定不同地區農村垃圾的收集、轉運和處理模式,推進農村垃圾就地分類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防止簡單照搬城市模式或治理標準“一刀切”。要從源頭抓起,加強宣傳和推廣,逐漸提升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創新方式方法引導垃圾分類,讓青山綠水的新農村成為永不褪色的美麗圖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