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的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特色小鎮打造的鼓勵政策及扶持措施。特色小鎮打造的政策不僅得到了各級政府積極的響應,而且得到了民間投資者的關注。在這紛繁的景象背后,有必要深思和理解特色小鎮打造的真正內涵。
特色小鎮的“特色”從何而來?應從其歷史文化的演變、自然資源稟賦的天賜、人文習俗的傳承、產業發展條件的具備等基礎而來。其打造需要遵循基本的“三要與三不要”原則與禁忌。
三要
一要挖掘當地“特色”。
特色小鎮打造,要謹記“本土的是最國際的,實用的是最戰略的”道理。“特色”應從當地歷史文化、風俗習慣、自然資源和產業特色入手,進行科學論證和規劃,深度挖掘當地經濟發展特色,尋求新經濟增長點,切實地解決當地經濟發展問題,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二要安置當地“土著民”。
特色小鎮的打造是新型城鎮化的有效途徑之一。新型城鎮化首要解決的就是“人”的問題。目前,小鎮與鄉村存在著大量孤寡老人與留守兒童。因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出外謀生計,留下了老人和孩子在家,老人帶著孩子干活等景象在鄉鎮屢見不鮮。一直強調的“以人為本”應首先解決當地居民的生活和生產需要,而非舍近求遠。讓當地人有活干,有美好環境住,有好日子過,解決好當地“土著民”的生產與生活才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特色小鎮的打造首先就要解決如何吸引當地青壯年勞動力回鄉謀業謀生活,安置好當地居民的問題。
三要考慮適當的經濟規模。
特色小鎮的打造還應考慮適當的經濟規模。打造初衷并非為了打造成千萬人聚集的名勝旅游地,而是為了更好尋求小鎮經濟發展動力,激發小鎮經濟發展活力。“每個小鎮投資幾十億”的投資招商意義何在? 小鎮真存有那么大規模的經濟發展總量?對未來經濟規模的誤判不僅會浪費大量投資資源,還會適得其反,變成第二輪的死城空城。
三不要
一不要“人工造城”。
“人工造鎮”基因上就已失去了“特色”的意義。一些地方出現模仿和造城的現象:看某地做觀光花卉成功了,也搞觀光花卉;看某地做仿唐文化成功了,也大量建設仿唐建筑;“瑞士”小鎮、“澳洲”小鎮等一窩蜂上。甚至有些地方為了重建新鎮,破壞原有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遺跡,真是得不償失。如果地方資源條件嚴重被破壞或其他因素已不能發展當地經濟的情況下,“人工造鎮”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這必須建立在科學分析論證的基礎上進行,要考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性。
二不要簡單模仿。
“""""""""成功""""""""不可以簡單復制”這在特色小鎮打造上也同樣適用。當前,市場上普遍存在這樣兩種現象:
一種是模仿后失敗的,這種情況占最大部分。
一個小鎮成功了,相似的小鎮就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又如雨后鮮花被市場的現實風雨打落一地。許多失敗的案例就因抄襲了個樣子,不講求內涵、照葫蘆畫瓢不成體系導致。科學規劃無從談起就大手筆投資,不考慮消費群體就動輒近億元投資,結果又出現新式死城。
另二種是模仿后成功的,但結果卻坑了子孫后代。
一些鄉鎮急于發展經濟,將農作物大面積改為經濟作物,甚至大面積種植觀賞花卉(許多地方因某些地的油菜花花海可以吸引大量游客,且能夠產生高于農作物的收入,將經濟作物改為純花卉種植。),此舉若缺乏科學規劃而大面積復制,子孫后代的食糧短缺問題可能成為大問題。當地經濟的發展不僅要著眼于現在,還應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的活力和動力,為子孫后代謀福利。
三不要把“特色小鎮”作為吸金工具。
地方政府要謹防將“特色小鎮”的打造變成吸金工具。引入各類基金和運用PPP模式只為尋求固定資產的增長,不考慮產業經濟增長的行為不僅會坑了投資商,還損了自身市場信譽,更斷了地方未來的發展后路。“特色小鎮”打造的規模應根據當地資源稟賦等條件進行適度規模的開發與發展,一味追求大規模投資,大規模人工造城,最終傷害的只會是當地經濟的發展。忌攀比投資規模,投資第一并不意味著回報也第一。
特色小鎮打造應重點挖掘特色,遵循“以人為本”原則,基于踏實的市場調研、客觀分析和科學論證,以科學的發展戰略規劃為指導,有計劃、分步驟進行開發和打造,激發當地經濟發展活力,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 2016年9月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