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業余劇團,記得是在新中國剛成立不久時開始興起,村里當時文化匱乏,為了配合農業合作社的宣傳工作,村里就組織起了農村業余劇團,一些愛好者主動義務擔當主角。村里幾個有文化的土秀才當編劇,以真人真事為題材創作小短劇、 快板書、西河大鼓等節目。平時配合宣傳黨的中心工作,農閑時節業余劇團就在戲迷的家里開始排練,臨近年節時,鄉親們一齊動手在村外打谷場上,推來軋麥子的幾個碌碡,各家拿來門板、舊檁條搭起露天戲臺。到演出時,上戲癮的演員, 自己備好服裝、 化妝品,演出時臺上臺下,那熱乎勁可大了。人們說 : “看村里真人真事排的戲,鄉土民俗味強,看了真過癮。 ”
后來,縣里有了文化館,常常派人下鄉指導辦好村里的業余劇團,劇本、演員表演質量得到提高,即便是《小二黑結婚》《劉巧兒》這樣整出的戲,用一兩個冬閑也能排練出來。服裝、樂器、樂手都能從專業劇團那兒獲得支持。演出時,常常是村與村互相會演,今天在本村演,明天到別村演,從臘月一直能折騰到正月,整整的一個多月。那時的觀眾常常帶著一種好奇心來,百看不厭, 看看這個演得像不像,那個唱得好不好,聽到大家贊揚聲,演員的勁頭更足,演出更加賣力,生怕大家喊倒好,落個幾個冬閑下的工夫白搭的名聲。當演員的從排練到演出雖然都是義務的,可沒有一個人叫苦說累,總說搭上工夫當演員,這才叫過癮。村民們看完演出后都說: “農村業余劇團的戲實在動聽、 不煩、不膩,讓人回味無窮。 ”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強,電視、電腦已進入農家,但鄉村業余劇團隨著娛樂生活的多樣化日益冷落下來,很多村里原有的業余劇團已解散??擅慨斎藗兲崞疬^去的文化活動時,凡是上年紀的人總在一起嘮叨?,F在家里有了電視,能收看到不少節目,但憶起村里的業余劇團,演戲的情景總是令人回味無窮。 他們說: “現在這個好時代,什么都有卻少了點熱鬧勁,如果能有村里的業余劇團常常演出該多好!”這些話,道出了農民期盼業余劇團的愿望,說明了農村業余劇團在大家心中至今還有一定的分量。
筆者認為 :隨著農村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文化氛圍的不斷濃厚,家家有電視,村村有文化大院,專業劇團過年過節時也常來演出。但相對來講,多數農村文化娛樂活動仍比較薄弱,滿足不了廣大群眾的精神需求。而恢復農村業余劇團,正是廣大農村群眾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的補充, 讓農村業余劇團重新火起來,是時代的需要、農民的需求。筆者建議 : 各級政府各文化主管部門,應大力扶持農村業余劇團的重新興起,在資金業務上給予支持和幫助 ; 農村基層組織要針對本地實際,恢復起原有的劇團,對排練場地、購買演出服裝、道具、樂器等,從資金上物質上給予一定支持 ; 鼓勵村中熱愛文化娛樂事業的戲迷以及文藝愛好者,動員他們重新振作起來,幫助辦好村里的業余劇團 ; 鼓勵村里的民營企業家,與村業余劇團“聯姻” ,捐助資金,造就文化搭臺、企業唱戲的濃厚氛圍。以上幾點,只要各級政府重視和支持,農村基層組織作為一件好事來抓,靠各界的大力協助,鄉村業余劇團就一定能重新火起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鄉鎮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