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對擁有超過13億人口的中國而言,重農固本一直是重中之重。能否抓好“三農”問題,對于中國未來發展全局有著重要戰略意義。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主線,也是興農之要,更是“三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源泉。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加快深化農村改革,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強大動力。這是做好今后一段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根本遵循。
補短板,調資源統籌各項改革任務協同推進
近年來,“三農”領域改革的“四梁八柱”支撐作用越來越牢固。可以說,經過糧食連年豐收、財政支持不斷加大,在農業農村領域深化改革,基礎條件更好了,空間也更大了。
居安思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生產,使農產品供給在數量上更充足,在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理念更新、體制改革、實踐創新等方方面面。越是任務千頭萬緒,越要抓關鍵、抓要害,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
在思想觀念上,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在發展方式上,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經營過程中,既要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也要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支撐和動力。
農民增收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結構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標志。讓農民不斷分享改革成果,這項改革才會得人心、見實效。
堅守底線不動搖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對于廣大農民來說,糧食既是命根子,也是錢袋子。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這是中央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作為前置條件之一,也是必須堅守三條底線的重要一條。
中央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作為前置條件之一,足見中央政府的未雨綢繆、高瞻遠矚,也提醒地方政府,時刻不要忘記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出發,明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
中央強調“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正是擔心一些地方政府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甚至帶來農民增收勢頭逆轉,最終使脫貧的農民返貧,影響脫貧目標順利實現。
確保農村穩定不出問題。這是穩步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條件和必備保障。
由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牽涉的利益方眾多,對農村社會的震動很大,容易引起群體事件,因此有關方面在改革中,必須吃透中央精神,把準改革方向。一旦在方向性問題上出現偏差、一旦發生顛覆性錯誤,將對農村穩定帶來不容低估的影響。
緊繃“農村穩定”這根弦,從中央到地方始終一刻都不能放松。特別是地方政府要時刻注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慎重決策,穩步推進,不能胡干、蠻干。因此,有必要將此作為底線之一,對地方政府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行為加以約束。
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正確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要以市場為“導航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一方面需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繼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推進“四化同步”發展中,加快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另一方面,要適應經濟新常態和農業農村改革以及深化國家財稅體制改革的新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職能、轉變工作方式,更加充分發揮好市場作用,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積極性。
實踐證明,只有堅持市場導向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才能逐步破解當前的結構性矛盾,為農業提質增效提供動力。在改革過程中,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不越位也不缺位,為農業農村深化改革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除此之外,要在穩定投入的同時,更好地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更多考慮創新財政支農方式,改革項目、資金管理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能,要注重通過財政資金撬動金融保險和社會資本支農,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導向引領、聯動捆綁和聚集放大作用,更好地運用市場機制,形成全社會、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靜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2017-01-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