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縣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改革
2015年來,桃源縣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精神,按照試點工作要求,以適度規模經營為切入點,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支撐,以生產經營合作或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為主要方式,以楓樹鄉、陬市鎮等6個鄉鎮為核心區域,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工作,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取得了較好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一、堅持機制暢通,創新融合模式。跳出農業抓農業,創新第一產業“接二聯三”的機制,促進農業產業深度融合,重點打造了三種融合模式。
一是家庭農場融合模式。積極引導家庭農場或專業大戶扎根一產、拓展二產、對接三產。支持10個示范性家庭農場在搞好水稻適度規模種植的基礎上,通過自建加工設備或委托加工的形式,基本轉化自產的糧食產品,并注冊獨立的品牌,擴大生產規模。引導家庭農場主動出海找市場,開展農市對接、農超對接、農企對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聯結;應用“互聯網+農業”成果,引進了6家大型電商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其中62家家庭農場通過電商平臺累計實現銷售額800余萬元。
二是專業合作社融合模式。重點扶持桃源縣國欽糧棉專業合作社等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延伸產業鏈條,豐富產中的全程社會化服務,拓展產后的倉儲物流、產品加工、市場銷售等服務,開展休閑觀光、農事體驗、農家餐飲等多種功能開發,逐步由單純的農業生產向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建立農民和專業合作社互惠共贏、風險共擔的利益共享機制,實現了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和農民增收。如國欽糧棉專業合作社在楓林花海景區種植100畝紫色觀賞稻,實現景中有景、多元增收;豐華水稻專業合作社在陬市鎮長樂村新建農家樂,現場打米、現場煮飯,通過農事體驗帶動大米銷售;將10萬元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入股大地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230個原耕地承包農戶可獲得每畝50元的股份,農戶持股參與年度利潤分紅。
三是龍頭企業融合模式。重點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立足二產、上攻一產、下取三產,將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主要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立富硒水稻、柑橘、油茶等特色農產品基地,保障加工原料來源,提升規模效益;支持企業提升倉儲服務能力,打造農副產品物流園、農資物流園、電子商務園區,形成產業疊加效應和品牌捆綁效應。目前,全縣共發展市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38家,帶動6萬余名農戶參與到一二三產業融合分工體系。如,興隆米業與新合作富硒水稻專業合作社、豐隆水稻合作社等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建立1.6萬畝富硒水稻基地,同時新建4988平方米的高標準糧倉、6142平方米的農產品銷售中心和農資配送中心,2016年公司產值預計突破1.5億元,較上年增長近30%。
二、堅持設施聯通,夯實融合基礎。積極推進設施互聯互通,為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現代產業融合創造條件。
一是加強農業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整合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中低產田改造和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等項目資金,改善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條件,為二三產業發展打好良好基礎。試點開展以來,共新建和整修機耕道36.6公里、排灌渠道104公里,整修山塘30口、生產基地公路5公里,新建電灌站1座,配套分水口(閘門)1651處、涵洞196處、機耕橋27座、下田坡道33處,建設100個農村單戶清潔工程,建成農業廢棄物收集池1000個。
二是加強農機設備建設。著力在深松整地、秸稈還田、水稻育插秧、大米加工烘干等環節,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機械,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為二三產業發展提供良好前置條件。重點扶持發展農機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積極推進農機農藝措施結合,促進農機服務市場化、專業化和產業化。今年以來,全縣為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水稻種植合作社購置了50臺高速插秧機、10臺專防飛機、50臺烘干設備;豐華水稻合作社、富強水稻合作社購進一批新的大米加工設備和倉儲烘干設施。
三是加強服務能力建設。為促進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開展新技術、新品種示范,推廣技術培訓,受到群眾一致好評。今年來,在試點范圍內進行了2.4萬噸生物有機肥推廣和5000畝早稻集中育秧。桃源泰源農資公司實施了“互聯網+”新模式,引入哈哈農莊電子商務平臺,線上線下同步推進,年網上貿易額達1000萬元以上。
三、堅持資金融通,增強融合保障。改革資金投入方式,建立多元投入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效益,為一二三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一是擴大財政投入。縣級財政設立一二三產業融合專項資金1000萬元,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主要用于項目建設難度大、投資收益回報率低、群眾投入積極性不高的項目建設補貼,如清潔工程、農業廢棄物處理、生物有機肥推廣、新型農機具購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等。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以項目建設為平臺,帶動社會資本、金融資本6億元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
二是整合項目投入。以產業規劃為引領,以重點項目為平臺,科學制定統籌資金使用計劃,搭建資金整合使用管理平臺,形成“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投入新格局。近年來,全面整合國家項目資金2825萬元,其中糧食產能建設項目資金1000萬元、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建設資金855萬元、優質稻綜合產業園建設400萬元、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50萬元、其他涉農項目資金120萬元,主要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開發、品牌創建和相關獎補項目。
三是引導自主投入。按照延伸產業鏈條、完善產業體系的總體思路,積極發揮企業、合作社和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鼓勵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倉儲服務、烘干設備、加工領域等環節加大資金投入,中央獎勵資金和縣級配套資金按一定比例進行獎補。發揮金融杠桿作用,引導金融機構貸款向“三農”傾斜,破解一二三產業融合資金瓶頸。由縣政府注資1億元成立惠民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成立一年以來累計為28家企業擔保貸款9020萬元。
四、堅持管理靈通,提升融合實效。完善改革試點管理制度,積極推進管理創新,形成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切實提升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實效。
一是嚴格項目管理。縣農業局、縣財政局每月對所有項目建設進展情況進行一次現場督導,并下發專門的督查通報,對相關情況予以通報。所有預撥資金嚴格按照項目建設進展,分階段進行撥付。項目建設完成后,由實施單位提出驗收申請,由縣農業局、縣財政局組織專業人員,實地進行考核驗收,對驗收不合格的,將據實扣除相應的獎補資金。
二是嚴格資金管理。將中央財政安排的資金列入年度財政監督檢查重點,開展項目資金同級審計。實行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嚴格資金監管,設立專門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專項資金賬戶,實行有計劃使用資金,確保資金專款專用,及時、準確地核算現金收入、支出和結存,做到賬款相符。定期向省農委及省財政廳匯報資金的支出使用情況,接受省級財政及相關部門的審計、監督。對下撥到實施單位的獎補資金,由項目實施單位設立專門賬戶,支出使用情況縣財政全程進行監管。
三是嚴格經營管理。加強對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指導、扶持和服務,推廣應用先進種養模式和適用技術,實行生產記錄、品牌標識、財務核算等管理制度,提升了經營管理水平和質量安全水平。整合農業、人社、農機、畜牧、農教等各個部門的培訓資源,對農業企業和合作社負責人、家庭農場主開展生產技能、經營管理培訓80余批次,參訓人員達7000人次,推動農業經營者以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以服務業的態度搞活農業。
單位: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縣委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