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高度重視醫療衛生工作,鄉村醫療正由發展期逐步走向強健期。從國家衛計委發布的2012~2015年的《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來看,這種強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15年底,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8.80%,新農合籌資總額3286.6億元,全國新農合基金支出總額2993.5億元。與2012年相比較,參合率提高0.5個百分點,籌資總額增長32.27%,全國新農合基金支出總額增長24.31%。
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建設。2015年底,全國2850個縣(含縣級市)共設有縣級醫院13074所、四類縣級衛生機構共有衛生人員258.6萬人。與2012年相比較,分別增長42.85%、19.51%、19.89%。2015年底,全國鄉鎮衛生院共有床位119.6萬張,衛生人員127.8萬人。與2012年相比較,分別增長8.83%與6.06%。2015年底,全國村衛生室人員達144.8萬人,與2012年相比較增長5.62%。
農村醫療服務。2015年,全國縣級(含縣級市)醫院診療人次達10.3億人次、入院人數7294.4萬人;分別比2012年增長18.39%與21.72%。2015年,鄉鎮衛生院診療人次為10.5億人次,增長8.47%;同年,平均每個村衛生室年診療量與2012年相比較,也有一定增長。
毋庸置疑,十八大以來的四年,鄉村醫療成效巨大,但也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投入不足。鄉村醫療衛生事業投入不足,這是一個帶有共性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雖然對鄉村特別是貧困鄉村衛生事業的投入有所增長,但投入標準仍舊偏低。多數鄉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醫療技術人員學歷較低,很多都是中專畢業,醫務人員水平有限,隊伍結構老化嚴重。不少醫療機構大都安于現狀,提升發展動力不足,沒有主動擴充人員、優化隊伍和積極性。這造成了一些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人才匱乏、醫術不精、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
基礎薄弱。各級政府雖然對鄉村醫療機構的基礎設施及醫療設備投入了資金,但仍不能滿足患者的醫療需求,特別是在一些邊遠的貧困山區更是如此。由于基礎投入不足,病房陳舊、緊缺等問題較為突出。基本建設較薄弱,醫療設備陳舊,醫療水平得不到提高,不能滿足患者要求。同時,鄉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還普遍存在著藥品種類少且不齊全、短缺等現象。
人才缺乏。人才結構不夠合理,層次較低,不利于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由于現有的人事與分配制度較為僵化,醫務人員收入不高,鄉村醫療衛生院室基礎條件較為落后,無法為高端人才創造較好的事業環境,一些畢業于知名院校的醫生不愿到鄉村醫療院室來,還有少數醫療人才因工資太低而離開等。
資源不均。鄉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鄉村患者小病拖、大病扛,病人支付能力有限不愿意到醫院看病,結果是小病拖成大病進而拖成危重病。另一方面,基層醫院資源匱乏,就醫條件有限,患者涌向省、市、區級醫療條件好、設備先進的醫院,最終又演變成新的“看病難,看病貴”現象。
層次較低。在接診的病人中,鄉村醫療衛生院室常見的疾病基本只有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等,他們除了處理一些簡單的小外傷、清創縫合外,基本上不開展手術,一般遇到嚴重的疾病都需要轉到上級醫院治療。這一方面有醫療設備不足與技術有限的客觀原因,但是,無疑也存在著鄉村醫療衛生院室管理者和醫護人員怕擔責的主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會耽誤治療時機,給病患增添健康風險。
管理落后。因條件限制,鄉村醫療衛生院室無法留住專業的高素質人才,這自然也包括管理方面的人才,所以導致鄉村醫療衛生院室嚴重缺乏先進的管理經驗,不僅院室崗位存在設置不合理的情況,同時,在擴建地管理上也存在許多紕漏,比如,有的鄉鎮醫院不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擴建,盲目追求發展,然而在擴建后又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這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有相當的村又僅有一間簡陋的衛生室,有的貧困村甚至就沒有。
(作者: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四川省扶貧外資中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縣域經濟報(第9期 總第1208期)2017-2-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