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UNEP、FAO(2012 年)關于土地利用遠景戰略報告中指出:“21 世紀,為了滿足人口增加對生產和生活的需求,必須用較少投入獲得更多的農林產品,確保生態環境健康;同時,還必須提高生物多樣性、授粉、害蟲控制、水質凈化、水土涵養、土壤保持和養分循環等生態服務功能,確保生態系統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在我國,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之后,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同樣著墨于生態工程建設并提出:推進山水林田湖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加快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由一個部門負責領土范圍內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這一理念為后續開展“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相關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方法:景觀方法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理念強調系統內部的有機聯系,為景觀綜合體的生態修復與管護提供了方法,即景觀方法(或“生命共同體”方法),其核心內容與世界銀行、UNEP、聯合國糧農組織近幾年倡導的景觀方法相一致。景觀(綜合體)方法的核心是強調空間異質性,考慮不同尺度下景觀要素形成的土地利用和景觀格局與社會、經濟和生態過程的相互關系。
在實踐上,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價值觀,以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開展不同尺度“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生態保護、修復和管護。具體為:
1、將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理論和方法融入到各類區域規劃中,開展集生態景觀特征提升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氣安全、防災避險、鄉村游憩網絡等功能于一體的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確定生態數量、質量和空間格局紅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
2、在國土空間布局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在各類土地整理、農林水建設和環境保護等項目實施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溝路林渠田”、“山水林田村”、“山水林田湖”等不同尺度的土地(景觀)綜合體格局與水土氣循環、生物遷移、污染物遷移、害蟲-天敵調控、授粉等生態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景觀格局優化、不同類型景觀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重建、修復和提升,加速、延緩、阻斷、過濾水土氣和生物生態過程,提高生態景觀服務功能,確保水土氣、生物、生態安全性。
3、在工程技術措施的設計和應用過程中,要大力開展生物生境修復,恢復和提升生態景觀服務功能,提高工程技術的生態景觀服務功能。
工程技術:生態景觀化工程技術
該理念強調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具體在各類項目的實施過程中,要開展溝路林渠、濕地、林地、河流等景觀要素的生態景觀化工程設計,應用的工程技術不僅要提高直接效用,還應考慮工程對生態景觀服務功能的間接影響,降低工程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按照對生態景觀服務功能的考慮程度,可大致分為非生態景觀化工程技術和生態景觀化工程技術。當前需要落實的工作包括:
1、要推進土地生態環境建設工程技術體系構建,在林業、水利、土地整理、生態環境整治等各領域現有的工程技術基礎上,增加生物生境修復、退化生態系統修復、水源涵養、緩沖帶建設、植物景觀營造、鄉村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鄉土景觀建設和景觀風貌提升等工程技術新內容,構建多學科、多部門綜合,體現不同尺度的區域特征的生態景觀化工程技術體系。
2、要加大生態景觀化工程技術研發力度,針對不同區域的地質地貌、水文條件、鄉土動植物資源等景觀特征,加強溝路林田渠等各類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選址、選材、建設方法、環境影響等工程技術標準研究,大力提升工程技術的水土涵養、小氣候調節、害蟲控制、授粉等生態景觀服務功能。
制度建設:土地使用者為主體
該理念強調土地(景觀)綜合體的綜合性和整體性,深入研究不同景觀要素和不同利用相關者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大力推進綜合景觀管理。按照土地景觀綜合體的綜合性和整體性,綜合景觀管理要求不同的土地經營者、管理者和利益相關者必須開展長期、統一的管理計劃和行動,從而在一定尺度的生命共同體上獲得多目標和預期。
為此,要進一步明確主體,保持權屬穩定性和長期性,加強以“土地使用者”為主體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統一整治和管護,給更多參與者賦予信息交換、意見聽取、參與決策的機會和權利;要積極探索以村集體、農民合作組織、規模化生產大戶等為主體的土地整治和生態管護資金補貼制度,構建符合我國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生態補償模式,并加強部門合作和聯動,創立一種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各利益相關者、多學科參與的整體推進機制,更好地實現“生命共同體”復雜系統中的協同效應和多目標。
來源:《國土資源情報》 2016年10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中農富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