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市懷柔區喇叭溝門滿族鄉立足京郊邊遠山區實際,遵循首都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發展規劃,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加強生態治理,全力促進生態環境和民俗旅游融合發展,探索了一條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道路。
一、主要做法
(一)大力做好山水文章,全面提升綠色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绷暯娇倳浀倪@一論斷告訴我們,在生態文明日益重要的今天,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綠色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是生產力中的核心要素,只要環境好了,老百姓的生活幸福了,人們才有更足的干勁發展生產力。喇叭溝門滿族鄉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始終堅持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始終牢固樹立“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理念,始終按照首都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功能定位,堅持把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積極落實生態林管護工程,扎實開展白樺林自然保護區工程,大力發展鄉村民俗旅游等建設,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收到了良好的實踐效果。
(二)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積極提高生態競爭力
民俗文化是生態環境發展中的軟實力,是提高生態競爭力的重要力量。從我市近年來鄉村旅游發展中可以看出,不少地區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自身對于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文化是歷史的延續,蘊含著無窮無盡的內在競爭力;充分尋找挖掘民俗文化,利用生態環境的自身優勢,就能發揮出難以想象的發展動力和源泉。喇叭溝門滿族鄉是北京市最大的少數民族鄉。多年來,該鄉依托綠水青山的生態資源,深入挖掘民俗博物館和滿族文化鄉的文化資源潛力,將自身資源與歷史文化資源相疊加的優勢,轉化為發展的優勢,造出了中榆樹店村等知名民俗旅游村,既保護了綠水青山,提高了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又實現生態富民、文化富民,將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三)注重堅守生態紅線,始終堅持保護與開發并舉
生態環境不僅是生產力,也是生命線,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是經濟發展的保護,更是老百姓安居樂業的先決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痹谏鷳B環境建設上,要遵循一個原則是: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在發展中保護生態環境,用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證可持續發展。喇叭溝門滿族鄉在發展中始終牢固樹立生態理念,正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努力把全鄉建設成為人民美麗幸福的家園。既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切實保護好鄉域的綠水青山、碧水藍天,又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該鄉充分發揮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確保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積極推進生態民主,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生態民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必須推進生態民主進程,強調人人擁有生態環境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享有清潔的空氣、潔凈的水和所有綠色福利的權利。生態政策的制定過程必須有民主參與的過程,才能充分體現民意,保障民眾的生態權利和生態正義。喇叭溝門滿族鄉在發展鄉村旅游中,及時召開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表決舊村改造等重大工程項目,全程引導村民參與,積極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近年來,全鄉生態環境治理越做越好,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體現了生態民主建設的要求。
(五)精心保護生態環境,著力改善民生福祉
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喇叭溝門滿族鄉在發展生態環境中,將建設生態環境與改善民生福祉相結合,將建設生態環境與增加農民收入相結合,實現了生態環境建設和民生福祉改善雙突破、共發展。一方面,全鄉抓住新農村建設的契機,著力改善鄉村旅游硬件設施,提升鄉村旅游效益,另一方面,加大對生態治理的投入,堅決抵制污染企業的進入,堅持對環境污染零容忍,努力推動全鄉綠色發展,以綠色發展贏得了民心,改善了民生,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
二、幾點啟示
筆者在梳理懷柔區喇叭溝門滿族鄉生態治理的成功經驗中,有不少新的認識和啟示。
(一)用好生態資源,是實現生態治理的前提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離開自身生態資源談治理和發展,只能是空談。喇叭溝門滿族鄉在生態治理中,緊緊圍繞得天獨厚的自身條件來改善生態環境,努力將自身優勢轉化為發展的優勢,無論退耕還林、環境綠化美化工程,還是民俗旅游村改造、河道治理等工程,始終堅持自然環境、民俗文化與生態環境的融合發展,從而帶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生態治理必須抓住自身的生態資源,用好用活,有的放矢。如果我們離開自身的生態資源空談治理,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治理,也不能達到生態治理的理想效果,更談不上發展。
(二)發揮農民能動性,是實現生態治理的關鍵
生態環境建設離不開農民的參與和支持,沒有農民的參與和支持,生態治理就如鏡中花、水中月,缺少落地的載體和基礎。喇叭溝門滿族鄉在生態環境發展中,充分保障農民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使生態環境建設在黨委引領、政府支持、農民主體的道路上健康發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充分發揮農民主觀能動性,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生態治理,使農民感到自己就是生態治理的主體力量,才能使農民真心擁護生態治理,取得切實的生態治理成效。
(三)發展生態經濟,是實現生態治理的保障
加強生態治理,發展生態經濟是必由之路。喇叭溝門滿族鄉在生態治理中,能夠緊緊把握首都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發展規劃,堅持保護與開發并舉,依托綠水青山等自然資源發展鄉村經濟,是值得稱贊的地方。但是生態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如果僅僅從做好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上進行治理,就會缺乏系統配套體系,從而降低甚至阻礙更深層次的生態治理。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尊重自然、崇尚自然,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改變單一的自然資源發展模式,推動自然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積極發展生態經濟,無疑是值得堅守的生態治理發展之路。在發展生態經濟中,我們需要有以下原則:堅持對生態環境污染零容忍,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決不以犧牲綠水青山為代價追求金山銀山,決不以破壞和諧宜居為代價獲取短時繁榮。
(四)轉變發展觀念,是實現生態治理的核心
觀念明則思路清,思路清則人心齊,人心齊則事業成。在加強生態治理的過程中,轉變思路是核心。喇叭溝門滿族鄉在加強生態治理過程中,始終堅持不越雷池半步,堅持對環境污染零容忍,這都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原則底線。我們在生態治理中,還需要有完善和改進的地方。一是加強業務培訓。市級、區縣部門除了繼續在財政方面給予相關支持之外,還應加強對村民業務培訓,轉變村民發展思路,改變傳統思維模式,使其能夠適應生態文明發展要求。二是加強組織引導。鄉鎮政府應加強組織引導,將農民組織起來,充分發揮農民主觀能動性,積極引導農民的參與性和創造性,使農民成為生態治理的主人。三是提升治理能力。政府部門要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生態治理問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文化資源、人力資源等多重資源,加強生態治理,發展生態經濟,促進生態文明。四是轉變經營模式。政府和村民要逐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靈活引進社會資本。例如,可以引入社會資本經營民俗旅游、利用閑置河道進行生態養殖、休閑垂釣等,都是值得探索的地方。
(五)挖掘文化資源,是實現生態治理的支撐
發展山區經濟,生態富民是保障,文化富民是支撐。喇叭溝門滿族鄉緊緊圍繞滿族文化博物館等文化資源優勢,加強生態治理,深挖文化資源,充分發揮生態資源與文化資源的疊加優勢,使二者相互促進,融合發展,將生態之美賦予文化底色,大力做好滿族文化鄉村旅游的錦繡篇章,從而實現生態治理的可持續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在加強生態治理、發展生態經濟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文化資源,積極發揮文化的軟實力作用,促進生態治理的倍加效應。
作者單位: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