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社梅等:以蜂產業為例探討德國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 作者:張社梅?孫戰利?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4-10 錄入:19 ]

原題:德國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對中國的啟示——以蜂產業為例

與中國細碎化的小農戶經營模式相比較,歐美發達國家規?;?、機械化、組織化的大農場經營模式成為農業經營最顯著的特點,已有多篇文獻對此進行總結和分析。但是,針對國外小規模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大規模農業發展框架下特色小產業如何存活等問題的研究還比較薄弱。

從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現實情況來看,適合多樣化消費需求的特色農業產業正在崛起,成為農產品市場供給結構轉變的亮點,也正在成為帶動農戶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因此,研究國外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做法及經驗啟示,對于促進我國農業特色產業的轉型發展、提升產業扶貧效果、助推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養蜂業是德國的一項傳統特色飼養業,飼養技術先進、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高,具有鮮明的發展特色。在經歷了20世紀的繁榮期后,隨著德國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養蜂業曾一度出現萎縮,但近年來隨著整個歐盟對蜜蜂減少和環境問題的高度關注,德國養蜂業又有了新的進展。筆者利用訪學機會,通過實地調研、專家訪談和對比分析,發現德國蜂產業在規模經營、技術傳播、質量控制、功能拓展等方面具有諸多經驗,對于解決當前我國蜂產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1 德國蜂產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1.1 生產組織化、集約化

從德國養蜂人員結構來看,專業養蜂人數僅占全國養蜂人數的3%~4%(95%的養蜂人員屬于業余愛好者),但專業蜂場飼養規模較大,總量上占全國的45%以上。每個蜂場養殖規模平均達到200箱以上,大型蜂場甚至達到3000箱。養蜂人員的受教育程度非常高,大學以上文化程度占50%以上。從養蜂方式來看,德國蜜蜂飼養集約化、組織化程度較高,行業協會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養蜂人員基本都會加入當地的蜂業協會和俱樂部,接受技術、信息等多種服務。

從近15年來的情況看,德國養蜂業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養蜂人數、蜂群飼養量呈先減后增的變動趨勢。據實地了解,這主要歸功于人們生態保護意識的提高,養蜂愛好者尤其是青年養蜂人群、城市養蜂人群顯著增加。從蜂蜜總產量以及單產水平來看波動不大,蜂群數量和蜂蜜產量之間也無正相關關系。這主要是由養蜂人員的結構所決定的,因為業余養蜂人員的目標不是產量,而是授粉,因此總產量并沒有隨人數的增加而增加。

1.2 需求缺口大,但仍然發展出口事業

德國是世界蜂蜜消費第一大國,人均年消費量約為1250g,也是世界蜂蜜進口大國和重要的出口國。根據FAO的貿易統計數據,德國蜂蜜進口量僅次于美國,位列第二;出口量不大,但出口市場份額僅次于中國,位列第三,這主要是由于德國蜂蜜出口價格名列前茅。如2012年德國蜂蜜出口價格平均為5728美元·t-1,相當于中國的2.8倍。進一步比較近15年來德國蜂蜜的供需及進出口情況,可以看出德國蜂蜜自給率不到25%,供需缺口較大。綜合比較德國蜂蜜生產量、消費量以及進、出口量,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德國蜂蜜市場需求量大,對于蜂蜜生產國來講具有較大的出口潛力;另一方面,德國憑借良好的產品質量信譽也在大量出口蜂蜜,高質、高價、高端的出口市場戰略特征明顯。

1.3 科技體系完整、機構分工明確

德國蜂業科技機構主要包括蜂業研究所、大學和公司。各機構功能定位不同,研究的側重點也不同。蜂業研究所主要分布在養蜂主產州,其主要進行應用研究和實驗發展如蜂群管理、蜂蜜質量檢測等,還負責轄內幾個州的蜂農培訓、蜂蜜檢測和其他應急服務。大學主要側重于基礎性研究,如蜜蜂遺傳學、蜜蜂生物學等,一般不涉及推廣,也不允許搞商業化運作。公司則側重于養蜂機具的研發,如蜂箱設計與研發、割蜜機、自動化裝卸等。

科技機構與養蜂組織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德國高效的蜂業知識體系。體系特征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蜂業協會具有主心骨的作用。德國蜂業協會有業余和專業之分,也有國家級和地區級之分,養蜂人員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加相應的協會。國家蜂業協會通過每年召開全國蜂業大會、發行官方刊物和簡報等方式傳播和推廣新技術;地區協會則主要通過定期技術培訓以及應急技術服務等途徑進行推廣。二是科技推廣的雙向反饋作用。一方面,科技機構通過協會、網絡、公眾開放日(每年9月的第1個星期日)、博覽會等途徑向養蜂人傳遞新技術、新產品;另一方面,科技機構也會從協會、養蜂人那里獲得反饋回來的要求。

1.4 產品質量控制制度化

完善的蜂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也是德國蜂產品質量過硬、深受消費者信任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相關法律法規對蜂產品的規定十分詳細和嚴格。歐盟頒布的2001/110/EC和2014/63/EU這2個指令是目前歐盟成員國共同遵守的蜂蜜和蜂花粉質量標準。而德國在歐盟共同調控基礎上,條件還要再苛刻。如蜂蜜的含水量規定不超過20%,而德國規定要再低2個百分點,而國內該項指標在收購環節一般都在36%以上。此外,還從營養成分角度提出了電導率和游離酸等指標,而我國蜂蜜標準中并未規定電導率及不溶于水的固形物指標,除出口外對于淀粉酶活性、酸度、羥甲基糠醛含量(HMF)等指標均未作強制要求。其次,在蜂產品質量檢測設備上,德國也具有國際領先的儀器設備。如農獸藥殘留的檢測方法大多是采用多組分一次性定性、定量測定完成,氣質聯用儀或液質聯用儀得到廣泛應用。最后,為確保進入市場的蜂產品的質量安全和優質優價,德國還制定了優質蜂蜜產品標識。消費者對貼上這些標識的蜂產品一般比較信任。

1.5 產業鏈延伸度高、產業功能多元化

除了生產蜂蜜等初級產品之外,德國蜂產業更注重對蜂產品的進一步精深加工。精深加工蜂產品不僅包括食品和飲品,還延伸至洗護產品、止癢止痛膏劑等產品,這些產品大多數由作坊式的專業蜂場制造和銷售,價格透明。蜂產品的精深開發使產業鏈和價值鏈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且增值部分被一體化運作的專業蜂場獲得,這使他們的收益能夠接近社會平均利潤,這也是經濟高度發達的德國仍然有特色農業小產業存活的根本原因。

德國十分重視蜜蜂的授粉功能和生態貢獻。為了加強民眾,尤其是青少年對蜂產業的了解,德國涉及蜂產業的各類團體、機構都在積極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除了在義務教育課程中加入蜂業內容外,還有一些商業化運作模式,如業余授課模式、組建養蜂公司模式,使學生深入了解蜜蜂行為習慣和體驗養蜂的樂趣。此外,一些專業蜂場還充分利用蜂場優美的自然環境,建設蜜蜂花園,供民眾休閑娛樂,如青少年科普教育、承接生日聚會、采摘授粉農產品等,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特征十分明顯。

2 中國蜂產業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中國是世界養蜂大國,無論是蜂群飼養量還是蜂產品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據統計,全世界現有蜜蜂近6000萬群,中國約占八分之一;中國蜂蜜產量約占世界總量的30%。中國不僅是蜂產品生產大國,同時也是出口大國,出口量約占世界出口量的1/3,是我國最具重要貿易經濟效益的特色產業。然而,中國不是世界養蜂強國,產品出口價格低廉、產品質量不穩定,產業發展所涉及的技術、產品、裝備等方面相比較仍然落后,且新的形勢下,產業發展也面臨嚴峻的挑戰。中國蜂產業發展面臨以下問題。

2.1 經營方式落后、組織化程度低

我國蜜蜂養殖大多以生產商品為主,性質上屬于專業蜂場。但與德國相比較,專業養殖規模普遍偏小。根據國家蜂產業體系經濟崗位課題組的連續跟蹤調研數據,飼養100群以下的蜂農占比一直保持在51%以上,而他們銷售的蜂蜜僅占總量的10%。養殖規模偏小的原因主要包括蜂農年齡大,體力不支,機械化程度低,大多數工作為手工操作,兼業現象普遍等。

我國蜂產業組織化實現程度也較低。2010—2014年,各年蜂農加入合作社的比率分別為70.6%、66.8%、58.9%、73.8%和73.5%,名義入社率總體較高。合作社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并不密切,每年通過合作社途徑統一銷售的產品比例在22%~44%之間,主產省區除了北京、山東、江西外,其余省份大多數年份都低于平均水平。相對于合作社,通過加工企業訂單收購的比例更低,除了浙江外,大部分省份都在10%左右。農戶將50%以上的蜂蜜通過二道販子或者親朋好友等非正式途徑零散銷售,這兩種途徑無論是全國平均水平,還是各省區均占有較大比重,尤其是零售給親朋好友的占比還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農業企業、蜂業合作社等正式渠道沒有真正發揮應有的組織作用,蜂產業整體上仍然處于渙散、無序的發展狀態。

2.2 蜂業技術進步緩慢

蜂業技術進步緩慢主要受制于養蜂人員、科技體系以及設施設備等因素。從養蜂人員的情況來看,老齡化問題嚴重,蜂農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80%的蜂農僅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新技術的接受、嘗試和應用能力較差,導致蜂群整體生產性能差、各類病蟲害危害嚴重,最終影響經濟效益和產品品質。從養蜂科技體系來看,與產業發展需求相比,我國蜂產業研究力量薄弱,專業人才偏少;育種系統經過改制后,種蜂場規模被壓縮,后繼乏人、人員斷層等現象嚴重;推廣系統除了浙江、四川等省份外,多數主產省未建立起推廣管理系統,農戶技術來源多依賴于自己摸索或者蜂農間交流。從設施設備的研發和應用來看,德國養蜂機具、檢測設備等配置上要明顯優于國內,如在農獸藥殘留的檢測方法和前處理設備自動化程度上,國外檢測效率明顯高于國內。另外,一些先進的蜂機具在我國蜂農中的應用率較低。如養蜂車,對于提高養蜂產業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車型設計、價格補貼、運營管理等多種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實際采用受阻。

2.3 蜂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嚴峻

首先是蜂產品的藥物殘留問題。主要表現在養殖中部分農獸藥使用不規范,違禁獸藥、抗生素含量超標現象比較突出。現行標準還難以控制蜂產品尤其是蜂蜜、蜂膠的質量,蜂產品安全限量標準和檢測方法與國外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其次是產品摻假、造假問題。受市場競爭不規范、標準化生產程度低、加工業生產技術落后以及現有檢測能力不夠等因素的影響,蜂蜜中摻入糖漿、樹膠冒充蜂膠等摻假、造假現象普遍,嚴重阻礙了蜂業的正常發展。最后是市場監管滯后問題。由于國內標準不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框架不完善,監管部門之間的銜接不緊密,尤其是檢測技術滯后對國內蜂產品質量安全有很大制約性,導致政府對假蜂蜜、假蜂膠等無法開展有效監測,也就無法實施有力的、有效的打擊,導致蜂產品市場“劣幣驅逐良幣”。

2.4 養蜂功能相對單一

我國蜂農養蜂的目標主要還是在生產上,蜂產業的主要功能仍然為各種蜂產品的供給。蜂產品的精深加工以及向授粉、休閑體驗、科普教育等領域的拓展還十分有限。根據筆者的市場調研,蜂蜜食品及飲品、洗護用品等精深加工品市場上還比較少見,蜜蜂博物館、蜜蜂花園、科普基地等休閑、觀光、教育功能的實體和產業還真正未發展起來,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宣傳和教育也極少涉及蜂產業。蜂業功能相對單一,產業鏈延伸價值沒有得到體現,導致經濟收入來源單一,從而蜂業綜合效益也相對較低。此外,蜂產業的生態功能也沒有足夠的重視。由于種、養主體認知差異,蜜蜂授粉產業化進程緩慢,蜜源植物種類和面積銳減,蜜蜂中毒事件時有發生。

3 德國蜂業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3.1 對中國養蜂產業發展階段的基本判斷

根據德國養蜂業的演進歷史、現狀和中國的國情,中國蜂產業目前正處于由粗放、分散經營向集約化、規模化轉變的轉型時期。德國上個世紀曾經是歐洲的蜂業大國,養蜂業遙遙領先。后來隨著國內3次產業結構的轉化,農業比較效益不斷下降,農業勞動力逐步向二、三產業轉移,養蜂業也由盛轉衰。21世紀以來,隨著整個歐洲對蜂群崩壞綜合癥(colony collapse disorder,CCD)事件的重視和蜜蜂授粉功能的認識深化,蜂產業又有所恢復。德國蜂產業發展的歷程告訴我們,產業的比較效益是產業興衰的決定因素。當前,我國蜂產業正面臨著物質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斷上漲、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的嚴峻形勢,且產業面臨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增大。因此,當前出現的養蜂老齡化、后繼乏人、技術進步緩慢等問題都是蜂產業相對效益不高的根本原因,也是蜂產業在轉型期必須面對的問題。但也看到,一些地區尤其是浙江、廣東等發達地區,養蜂人員退出產業后,養蜂設備轉給其他養蜂人員,總體上該地區養蜂人數減少了,但蜂群規模沒變、蜂農的效益在增加。這說明蜂產業已在市場“無形之手”推動下向規?;⒓s化轉變。我們應當從歷史角度、宏觀角度客觀認識蜂產業發展階段,從而制定科學、有序的發展戰略。

3.2 促進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產業發展方式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轉變特色產業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經營效益的重要途徑。德國專業養蜂戶的飼養規模都在200群蜂以上,且專業蜂場的自我加工和銷售能力很強,加工、流通、銷售環節的利潤也被內部化分享,這些都是保障蜂場效益的重要手段。這給我們如下啟示。一要加快推進蜂產業的適度規模經營。通過創新養蜂資產的合作方式和優化配置推進規模養殖,如鼓勵合股購買養蜂車,提高機械化水平和運營效率。通過鼓勵發展配套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如蜂機具制造、生態蜂藥研制等,解除養蜂規模化程度提高后的后顧之憂。二是要鼓勵發展以合作社為主體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在我國,大多數個體蜂場規模小、經濟實力弱、蜂農綜合素質不高,發展加工、流通事業還不現實,由具有一定規模、且代表農戶利益參與市場競爭的現代經濟組織—合作社來拓展產后環節比較合適。應大力支持合作社發展加工和流通等產后事業,形成“合作社+加工廠+蜂農”的經營模式,或者通過訂單、基地共建等形式,形成“公司+合作社+蜂農”的經營模式,逐步提高蜂產業的組織化、集約化水平。

3.3 加快產學研合作、促進產業技術進步

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必須挖掘科技潛力,促進科技供需有效對接。由于我國蜂產業推廣管理體系多數省份都不健全,也缺乏像德國蜂業協會那樣的強大組織,科技機構與蜂農之間還無法有效對接,導致“最后一公里”問題普遍存在。目前可行的是依托農業部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在科技供給主體和需求主體之間建設多元化的產學研路徑,加快技術向蜂業生產經營主體手中的擴散。一是促進企業、蜂業合作社與科研機構之間的聯合。發揮蜂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功能研究室的領頭羊作用,鼓勵企業、蜂業合作社與他們對接共建創新中心和研究基地,聯合承擔研究和中試項目,實現技術研發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二是多種形式提高蜂業從業者的綜合素質。以體系已建立的蜂業試驗站為核心組織師資力量,做好蜂業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工作,同時,要高度重視各級蜂業會議的舉辦,通過會議向蜂產業生產經營主體傳播新技術、新機具、新理念。三是應大力推進技術供給結構的優化,重點是加快對蜂業規模經營中技術需求的調查,在特殊蜂病防治、蜂產品精深加工、質量安全檢測以及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等領域下功夫。

3.4 構建全產業鏈質量安全控制體系、推進內銷和外銷并重發展

高度重視質量安全問題、提升內在品質和外在包裝是特色農業產業決勝于國內外市場的根本出路。我國應當借鑒歐盟尤其是德國經驗,一方面,要健全法律、法規約束蜂產業全程各環節的行為規范,用強制性手段制止蜂產品生產中的不規范行為,尤其是對于制假、造假行為要給予嚴厲懲處。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蜂產品標準體系。逐步提高農獸藥殘留限項和禁項標準,努力與國外接軌;不斷細化檢測項目,提高檢測裝備水平,研究應用先進的檢測手段和方法,努力提升檢測質量和效率;做好政府監管部門在不同環節的銜接工作,建設好蜂產品質量信息共享機制、通報機制及預警與應急處理機制。蜂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是影響市場消費的主要原因。從蜂蜜的消費水平來看,我國人均消費量遠低于德國。一旦質量安全問題解決了,民眾對蜂產品的消費預期自然上升。一方面,我國要在食品標準上與德國逐步接軌,進一步打開歐盟市場;另一方面,要盡快提高內銷的蜂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通過全面實施質量監控措施,從內在品質和外在包裝全面提升蜂產品的形象,提高國人對國產蜂產品的購買信心,積極開發國內市場的消費潛力。

3.5 強化精深加工、拓展產業多種功能

三產融合、功能多元是助推特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措施。養蜂產出單一化,不僅造成蜂農收益有限,而且也沒有使養蜂諸多功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借鑒德國經驗,除了發展蜂蜜、蜂王漿等高品質的初級產品外,可鼓勵有條件的合作社、企業以初級產品為原料,進一步發展藥品、食品、洗護等類型的產品。也可以結合鄉村旅游業的興起,以花園式蜂場為核心,打造集蜂業觀光、養蜂體驗、科普教育和生態保護于一體、更具有獨到休閑韻味和教育意義的蜂業綜合體,挖掘蜂場多元化經營的潛力,提高養蜂綜合效益。政府部門應專門針對蜂業旅游和科普教育實施相應的鼓勵政策,對于花園式蜂場建設和打造蜂業生態旅游品牌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同時,還應進一步強化全社會對蜜蜂授粉功能的認識,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大力推廣蜜蜂授粉技術和配套建設,規范蜂媒農產品生產規程和創設授粉產品標識制度,實現種養業的雙贏。

張社梅1,孫戰利2(1.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2.德國轉型經濟農業發展研究所)

來源:浙江農業學報 2016年第11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上海市農業委員會 2017-2-2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大香视频蕉免费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 亚洲欧美国产97综合首页 | 日韩欧美在线导航亚洲都市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址 | 天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噜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