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村改革的熱點問題之一,就是實現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二個飛躍”,核心就是如何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作為人多地少這樣一個難以改變的基本國情,農業的效率和競爭力無疑是先天不足。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基礎。所以,中央下決心推進農地改革,實行三權分離,目的就是為了加快推進農業的規模經營。
但習近平總書記同時還有兩個基本判斷,他說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對人口的市民化要有足夠的耐心。總書記非常清醒,不要一下子想大躍進全面城鎮化,中國的問題就解決了,不可能的,就是百分之八十的市民化,也還有大規模的農村人口。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人均耕地面積偏少,對耕地的規模化經營要有足夠的耐心。
陳錫文前不久到長沙作報告時講到,他在阿根廷考察的時候到一個農民家里,這個老頭老兩口就種了3000英畝相當于中國24000畝地,不由得感嘆,在中國是種了半個鄉的地了。半個鄉是什么意思?中國的一個鄉鎮大約是5萬人口左右,就是5萬畝地的樣子,種24000畝地就相當于半個鄉的耕地了。要在中國搞這樣的規模化,一個鄉鎮兩對夫婦就可以種完了,可能嗎?這是不可能的。
但一些裝備有現代化頭腦的人,照搬經濟學那些工業化的理論,來指點農業的江山。一個農業大省就鬧出了笑話,居然提出要扶持上千畝規模經營的種糧大戶一萬戶。領導在會議上一講出來底下就在議論,這不是發神經病嗎?全省耕地是多少?人均耕地就大約是0.8畝左右,能夠搞幾個一千畝的規模?丘陵地帶和山區怎么規模經營?即使能夠把耕地全部集中規模經營,那么多的農民也即使愿意,可讓他們去干嘛?都可以進城就業嗎?上千畝規模經營,東北平原可以。而這個省屬于典型的丘陵地帶,山地多,又人多地少,上千畝規模經營就明顯缺乏省情意識。所以,農業發展必須立足于對地域社會客觀實際的全面了解和把握。
那么,規模化經營就不要了嗎?陳錫文在這次長沙報告中提出,農業規模化經營有兩個關鍵,一是什么樣的土地規模,一是什么樣的技術裝備。如果土地規模太小,就無法使用最現代的農業技術裝備。他在報告中講到,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套農業技術裝備,種兩三萬畝是沒問題的,這是為美國農場量身定做的。
就像當年我們的漢字不能輸進電腦就有人提出要廢除方塊字,可今天的漢字已經有了多種的電腦輸入法。美國兩三萬畝規模才能裝備現代農機,中國人均一畝三分地,創新了一個模式就創造了農業發展史上的奇跡:跨區域協作服務。比如北方的小麥收割,農業部統一協調,收割機跨地區作業,收割機從河南最南邊往北開過去,一直到東北為止,農民不需要購置收割機而是靠社會化服務,使北方的小麥收割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這樣的規模化是中國所獨有的,不僅極大地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而且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日本的農業是現代農業,但卻到中國來學習北方小麥收割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經驗。日本農業以小規模經營為主,大多數農戶是30畝左右的土地規模,由于國家財政的支持,一家一戶的農業機械一應俱全,導致一個什么問題?農業成本很高,效率很低,缺乏競爭力。所以,日本對內采取農業補貼,對外采取特別的貿易保護,對美國這樣的盟國都拒絕放開農產品進口。日本政府為了提高農業效益,提出一個“人地計劃”,要把10戶人家的地租給一戶人家種,要把9戶人家的農業機械銷毀,這個代價實在是太高了!
而在中國,這么小的耕地經營規模,卻使用世界最先進的農機裝備,為什么能?我認為,是建立區域合作與協調基礎上的社會服務規模化。因此,一是提高農民的合作能力,二是加快形成農業社會服務規模化的體系,來彌補人均耕地規模不足的局限,這是實現中國農業規模化經營的不二選擇。
(作者于2017年3月在某省舉辦的新一輪農村改革試點工作會上,作“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專題講座,中國鄉村發現網根據主辦方提供的錄音進行整理,本文節選自專題講座的整理文本,題目為編者所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論道三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