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國慶等:到億萬農民中尋索決策偉力

[ 作者:張國慶?李朝民?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5-12 錄入:19 ]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獲得正確認識的源泉。調查研究成果如何,形成的意見正確與否,最終都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

2011年,農業部啟動了百鄉萬戶調查活動。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百鄉萬戶調查活動是部黨組抓的一件大事,是農業部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行動,是改進調查研究的有效形式。三農工作者只有先下田頭再回案頭,作出決策才更有準頭?!?/p>

今年是百鄉萬戶調查活動的第7個年頭。2月20日至4月13日,農業部分兩批派出27個調查組、108名干部和農業科技人員,嚴格按照輕車簡從、不擾民、不搞層層陪同的要求,深入全國27個省份開展調查。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農業部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今年的工作主線,并圍繞這個主線提出了36項重點工作。為探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良方良策,今年百鄉萬戶調查活動聚焦4個主題:糧價下行對種糧積極性的影響、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情況、新型經營主體產業扶貧情況以及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帶著問題,各個調查組放下架子、伏下身子,甘當農民的學生,深入農業一線、深入農村基層、深入農民群眾,同群眾一起討論問題,傾聽他們的呼聲,體察他們的情緒,感受他們的疾苦,總結他們的經驗,吸取他們的智慧。

“今年百鄉萬戶調查活動,最大特點就是堅持問題導向,更加務實力求實效,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的問題開展主動調研,抓住不放,為推動中國三農發展提供決策參考?!鞭r業部黨組成員、人事勞動司司長畢美家說,調查活動取得顯著成效,得到中央領導高度肯定和農民群眾歡迎。

以市場化為方向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是正確的。各地通過結構調整、種養結合等多種方式,積極應對糧價下行影響,有效扭轉“谷賤傷農”現象

2016年,玉米確實是一個熱詞。主要原因是,這些年,我國玉米產量、庫存量、進口量“三量齊增”,嚴重供過于求。

針對這一狀況,去年國家啟動了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將實行8年之久的玉米臨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這是我國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的一件大事,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場標志性硬仗,備受關注。

黑龍江、吉林等省調查組反映,以市場化為方向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是正確的,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取得了明顯成效。

首先是促進了玉米價格回歸市場,改變了近年來玉米市場價格不斷提高、庫存不斷增多、補貼和虧損不斷增加的局面,形成了正常的市場流通秩序。

其次是提高了國產玉米競爭力,國內玉米市場價格逐步與國際接軌,進口玉米不再具有價格優勢。農業部預測,今年玉米進口量有望低于去年水平。

第三是促進了玉米結構調整,2016年調減籽粒玉米近3000萬畝,僅黑龍江就調減了1900多萬畝,農民開始種一些效益高的作物。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認真落實收儲制度改革政策,積極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帶領農民取得了玉米面積調下來、糧食產能穩固住、農民增收持續的良好效果。2016年,全省糧食總產1211.7億斤,繼續保持全國首位。

吉林省公主嶺市懷德鎮,素有“中國油豆角之鄉”的美譽,當地農民種植油豆角畝產4000-4500斤,2016年每斤油豆角均價1.5-1.7元,扣除成本,畝均純收入6000元左右(不含自投工),相當于一公頃玉米的收益。

當然,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中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比如農民種糧收益下降,生產積極性受挫,個別種糧大戶“毀約棄耕”,甚至大面積撂荒等。

調查顯示,長期以來,由于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導致種糧大戶的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之所以出現“毀約棄耕”現象,主要因為糧價下跌、土地流轉價格高位,盲目擴大經營規模,最后“崩盤”。同時,也有種糧大戶利用糧價和地租“雙降”之機,選擇“逆勢接盤”。

如何應對糧價下跌?從調查看,各地通過結構調整、種養結合等多種方式,積極應對糧價下行影響,實現了提質增效,有效扭轉了“谷賤傷農”現象。

譬如,遼寧朝陽縣采取“穩糧、擴經、優畜”等措施,增加農民收入;江蘇泗陽縣通過提高單產、提升品質、共享服務等,提高種糧比較效益……

盡管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成效卓著,但隨著氣溫快速回升,農民手中還有不少余糧,東北部分地區集中售糧壓力凸顯。這也提醒我們,在改革中要做好風險防范,做到“有人收糧、有錢收糧、有庫存糧”,防止出現大面積“賣糧難”。

農業部表示,今年將堅定不移把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推向深入,繼續調減“鐮刀彎”等非優勢產區玉米面積1000萬畝,改種優質食用大豆、雜糧等作物。

耕地輪作休耕試點,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影響農民收入為前提,在技術模式集成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但須防止“非農”“長休”兩種傾向

“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是中央部署的一項重大改革任務。”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余欣榮強調,“能不能抓好這項工作,是對農業部門黨性和工作作風的檢驗,也是對農業部門創新意識和工作能力的考驗?!?/p>

為切實做好這項試點工作,2016年,農業部會同中農辦、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10部門,制定實施方案,協同推進落實。

據了解,中央財政安排14.36億元資金,在東北冷涼地區和北方農牧交錯區實行輪作試點500萬畝,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地區實行休耕試點116萬畝。2017年又分別增加1000萬畝和200萬畝。

從調查情況看,在推進輪作休耕的工作機制、技術模式集成、政策框架構建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在技術模式上,在輪作區實行“一主”與“多輔”結合。“一主”就是玉米與大豆輪作為主,“多輔”就是實行玉米與薯類、雜糧雜豆、油料作物、蔬菜及飼草等作物輪作。在輪作上,注重比較效益,讓農民改種的作物收益不減。在休耕上,注重收入保障,與土地流轉費用基本相當。

比如吉林省汪清縣構建了縣統籌、鄉監管、村落實的監督機制和“兩審核一公示”“延后發放”的輪作補貼發放機制,有效促進了當地米豆輪作;甘肅會寧縣建立了全縣耕地休耕輪作試點地塊管理系統,方法科學、工作高效。

雖然輪作休耕試點取得一些成效,但它畢竟還是新實踐,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試點中一些地方也凸顯出不少問題,比如補貼資金沒有落實、農民積極性不高、輪作模式不盡合理、休耕地塊選擇標準不統一等。

河北調查組建議,在試點區域內,按建制整村整方推進,定期輪換實施試點,便于結構調整和平衡群眾需求;根據糧價波動和土地收益等因素科學制定補貼標準,既要考慮休耕農戶合理收益,也要兼顧非休耕農戶心理承受能力。

中央明確要求,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影響農民收入為前提,休耕不能減少耕地、搞非農化、削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調查組建議,在深入推進耕地輪作休耕試點中,要特別防止一些地方借輪作休耕之名行占用耕地之實,搞非農化。同時,還要防止“長休”傾向。

農業部強調,輪作休耕是生態保護措施,不是發家致富措施,千萬不能讓輪作休耕演變成了農民棄地、耕地撂荒。

在這方面,我國臺灣地區有深刻教訓。對休耕的農戶每公頃給予1萬元補助,休耕補貼加上老農補貼,其凈收入遠高于耕作所得。因此,近年來申請休耕的面積越來越大,而農民領取休耕補助后疏于農田管理,導致不少良田成了荒地,地力不斷下降。目前,因休耕補貼遠遠大于種糧收入,河北等一些地方已經出現農民爭相要求休耕,出現“僧多粥少”現象。

調查組建議,當前,有關部門要抓緊探索適合不同地區的輪作模式、技術標準和地塊選擇方法,建立監測體系,實現休耕輪作監測全覆蓋。要未雨綢繆,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經驗教訓,對可能出現的傾向性問題及早做好預案。

畢美家表示,調查組了解到的情況以及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都將成為農業部繼續開展好耕地輪作休耕工作的重要參考依據。韓長賦部長、余欣榮副部長分別在《百鄉萬戶調查情況反映》上,對貴州、湖南兩省耕地輪作休耕試點調研情況作出重要批示,也反映出對調研成果的高度肯定。

新型經營主體在產業扶貧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發展產業切實提高了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拓寬了農民脫貧增收門路,保證了脫貧效果可持續性

從去年開始,農業產業精準扶貧成為百鄉萬戶調查活動的重要內容。從調查結果看,目前,各地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行業、資金、技術等方面優勢,拓寬了農民脫貧增收門路。同時,也涌現一批服水土、接地氣的典型范例。

一粒花生。河南正陽縣是全國花生生產第一大縣,常年種植面積150萬畝,年產量約40萬噸。如今,正陽縣已打造成花生良種繁育基地。僅此一項,全縣可增加收入8億至10億元。

為最大限度挖掘花生產業價值,正陽農民將花生秧和花生殼作為畜牧飼料賣給龍頭企業,用于生豬、湖羊養殖,實現“變廢為寶”。圍繞花生深加工,正陽相繼引進了君樂寶乳業、維維集團等知名企業。

目前,正陽縣已構建了“花生種植+花生機械+秸稈綜合利用+花生深加工”的花生全產業生態體系,搭建了多行業全面協同發展的大舞臺。

一個蜜桃。山東蒙陰縣地處沂蒙山區腹地,被譽為“中國蜜桃之都”。全縣15萬農戶中有12萬戶種植蜜桃,種植面積達65萬畝,農民收入約70%來自蜜桃產業。2016年,全縣2.2萬人實現脫貧。

為解決鮮桃保質期短、農民賣桃難等問題,蒙陰將產業化項目扶持重點向果品加工企業傾斜。目前,全縣有233家果品加工企業,從業人員1.2萬。其中,歡樂家食品公司總投資10億元,建成了北方最大的果品加工基地。

小蜜桃如何走俏大市場?蒙陰采取“線上+線下”立體營銷模式,成立蒙陰宗路果品專業合作社,把蜜桃等果品出口到東南亞、中東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全縣農村電商已有1200余家,年交易額達15億元。

一只龍蝦。作為“中國小龍蝦之鄉”,湖北潛江市通過“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帶動農民增收。貧困戶趙寶紅就是受益者之一。夫妻雙雙肢體殘疾,去年通過養殖二三十畝小龍蝦,賺了十幾萬元,一年就脫貧了。

在關山萬畝“蝦稻共作”基地,關山村黨支部書記胡文斌介紹,2013年,村里流轉1.1萬畝土地,由合作社統一培訓、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農民每畝至少有4000元的凈收益。

關山村只是潛江市“蝦稻共作”的一個代表。“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極具示范效應,不僅帶動該村貧困戶脫貧,還帶動其他村養殖小龍蝦的熱情。目前,在潛江已有千千萬萬的農民兄弟通過“蝦稻共作”實現脫貧致富。

一只桑蠶。廣西宜州市是桑蠶產業大縣,桑園面積、鮮繭產量連續11年保持全國領先。近年來,宜州實施桑蠶產業脫貧工程,全力打造中國絲綢新都。2016年,桑蠶產業帶動約40萬人就業,蠶繭銷售收入23.8億元。

宜州市實施“優繭工程”,對生產基地進行統一規劃、改造和管理,引導蠶農組團建立桑蠶合作社,探索“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在多個貧困村建立桑蠶樣板示范點。去年,全市貧困村養蠶收入4.4億元。

圍繞建設廣西桑蠶繭絲綢產業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宜州引進一批精深加工企業,形成繭絲綢產業集群效應,絲綢總產值達16.4億元,培育了“劉三姐”“南方絲巢”等知名品牌。同時,還引資建設東盟國際繭絲綢交易中心項目。

實踐證明,新型經營主體是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紐帶,是促進產業扶貧提高效率、降低風險的重要保障。而今,各地新型經營主體嚴格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立足資源稟賦市場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切實通過產業發展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保證了脫貧效果可持續性。

農民增收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市場需求,通過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方式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打造農民收入新的增長極

有這樣一組數據: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63元,實際增長6.2%,比上年回落1.3個百分點,首次低于GDP增幅。

2017年,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農民增收面臨著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下降和國內農業生產成本上升“雙擠壓”,農民工外出就業規模和工資水平增速“雙下降”等復雜局面,農民增收的難度可能更大。

怎么辦?調查發現,當前農民增收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各地“握指成拳”共同發力。概要講,農業部和各地農業系統重點是從調結構增收、延長產業鏈增收、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增收、改革增收、節本增收等方面發力。

最吸睛的是,各地厚植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產業新業態,通過產業融合、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方式,打造農民收入新的增長極。

江西蓮花縣強化科技創新,健全扶持政策,通過抓綠水青山、抓特色農業、抓品牌打造、抓功能拓展,提高農產品的供給能力和供給質量,一池蓮花釋放出綠色新動能。立足田園風光、文化底蘊,蓮花鄉村旅游發展風生水起。

浙江紹興市蓋北鎮做起品牌文章,將本地葡萄成功注冊商標,不斷強化科技引領推廣,推動葡萄產業提質轉型,走出一條政府、農民積極互動,農業、旅游有機結合,經濟、文化相互交融,農民增產又增收的新路子。

廣東博羅縣松樹崗村,通過新農村建設,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完美結合,不到3年時間,該村已打造成為農民的家園、市民的公園和游客的樂園。全村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1.65萬元增長到2016年的2.56萬元,增長55%。

安徽全椒縣“80后”創客徐禮平,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重點是做良心產品,深耕精致農業。徐禮平對合作社精準定位,整合資源打造“悠然自得”品牌,將產品銷售半徑擴大至南京等地,有效帶動社員增加收入。

調查組表示,“城歸潮”是一個新的社會現象,當前農業農村已成為創業創新的新天地。返鄉下鄉人員,不僅有農民工,還有大學生、退役軍人等,他們接受了城市的熏陶,視野開闊,積累了一些資金,具有一技之長,而且80%以上從事的都是新產業新業態,自己當老板,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大有可為。

去年11月,國辦專門印發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的意見,送上了“八大政策禮包”,含金量較高。比如,在市場準入上,設立注冊登記綠色通道;在金融服務上,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以及農機具等可以抵押貸款;在用地上,允許使用集體建設用地開展創業,也可依托自有和閑置農房院落發展農家樂。

農業部表示,今年要以扶持農民工、大學生等返鄉下鄉創業創新為重點,支持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業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讓“雙創”成為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黨員干部在思想上尊重農民群眾,在感情上貼近農民群眾,在作風上深入農民群眾,在行動上服務農民群眾,從實踐中找到了三農發展的恒久動力

調查組成員進村入戶、吃住在農家,和鄉村干部交心,與農民拉家常。108名干部和農業科技人員在廣袤的鄉野,留下了他們那帶有溫度的腳印和親切問候,帶走了億萬農民的所思所想所盼,為科學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調查組普遍認為,今年百鄉萬戶調查活動,既是一次在基層實踐中檢驗學習成果的機會,又是一次教育和引導農業部黨員干部進一步樹立群眾觀點、踐行群眾路線的實際行動,更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行動。

畢美家表示,百鄉萬戶調查活動已經成為中央國家機關干部下基層活動的知名品牌,也成為農業部研究做好三農工作的長效機制,不僅調研了三農實情,而且還培養鍛煉了干部,達到了“改作風、轉方式、育干部”的初衷。

調查組成員深有體會地說,只有放下身子,和農民面對面、心貼心,才能真正融入其中,群眾才會跟你說實話、訴真情、話期盼。大家白天進村入戶、走訪座談,晚上交流心得、撰寫材料,不僅完成了既定的調研任務,還通過多種形式體驗了農村社會的變遷、農業勞作的艱辛和農民生活的品位。

3月29日發生的一幕,令人難忘。廣東調查組在廉江市西郎村與村民座談時,村黨支部老書記陳華龍打趣道:“我種完荔枝后,最愛的就是寫個字、畫個畫,不要以為農村老頭子只懂種地哦?!备咧挟厴I的老書記,讓我們看到鄉親們豐富的精神世界,生活不僅只有一畝三分地,還有詩和遠方。臨走之前,他寫了“百鄉萬戶調查”6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送給調查組,并不停地說:“謝謝你們!”

諸如此類的暖心故事,不勝枚舉。今年百鄉萬戶調查活動,黨員干部在踐行群眾路線方面,真正實現在思想上尊重農民群眾,在感情上貼近農民群眾,在作風上深入農民群眾,在行動上服務農民群眾,贏得基層干部群眾的普遍贊譽。

據了解,27個調查組通過召開座談會、田間訪問等形式,共走訪107個縣市、372個鄉鎮、638個村莊、5149戶農戶,召開座談會501次,訪談農民群眾和基層干部7591人次,報送綜合調研報告27份,編報《百鄉萬戶調查情況反映》17期,從生動實踐中找到了中國三農穩健發展的恒久動力和希望所在。

如今,農業部帶著沉甸甸的碩果,迎著時代的浪潮,在優良作風的保障下,與億萬農民一道,向著實現三農中國夢浩蕩前行。我們堅信,只要農業戰線黨員干部上下同心,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念茲在茲尋索決策偉力,就一定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中,續寫三農跨越發展的時代華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7-05-1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夂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 婷婷久久五月综合色国产 | 五月天狠狠爱-伊人久久综合网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免费不 中文字幕大看蕉永久网 | 日本欧美在线播放免费人成 | 亚洲熟女女同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