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市4月份出臺脫貧攻堅工作問責辦法以來,截至6月12日共問責150人,其中縣處級干部11人,56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被免職3人。(6月17日,澎湃網)
眾所周知,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近年來,中央一直致力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帶領貧困群眾、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各地方政府也派出“骨干隊伍”,與群眾“結對子”,實行“掛鉤幫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但是,個別黨員干部依舊沒有認清自身的使命與責任,對扶貧工作仍然“應付了事”。有的打著“工作忙”的幌子,對扶貧任務“拖一拖、等一等、緩一緩”;有的只記住了要挖掘貧困群眾自身“造血”,卻忽略了“扶貧扶志、扶智”的重要性,對扶貧工作“不上心”;有的在“紙面”上做“扶貧文章”,讓扶貧工作“走了過場”。這些問題都反映出個別黨員干部對扶貧工作的“不擔當不作為”。
這些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個別黨員干部“官德缺位”。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這本應是每名黨員干部應有的德行操守,然而,個別黨員干部把扶貧工作當“上級任務”,而不是“干部應有作為”,思想上存在“畏難”情緒,于是才有了“不擔當、難擔當、怕擔當”。二是個別黨員干部“能力缺失”。脫貧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抓住“發展”這個“牛鼻子”,找對“脫貧路子”;又要把準“貧困窮根”,明確“靶向”,開好“脫貧良方”,然而,個別黨員干部“開疆拓土”能力上的欠缺,讓扶貧工作難有“真作為”。
不作為不擔當,是一種慢性惡疾,短時間可能很難看出其惡劣影響,但是時間一長,其危害不亞于腐敗,它不僅會離間干群關系,更會侵蝕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執行力。要想根除這種“惡疾”,必須“重拳出擊”“猛藥去疴”。
通過心理素質教育、心性錘煉,加強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促其轉變觀念、調整心態,扭轉不愿擔當的狀況,從思想上認清扶貧工作的重大意義,視群眾為親人,把群眾事當自己事,沉心身子扶真貧、真扶貧。
通過經驗交流、案例培訓、實地考察,開闊扶貧干部視野,提升與扶貧工作相適應的能力素質,只有扶貧干部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帶領貧困群眾找對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實現真脫貧。
嚴格法規制度、明確獎懲措施,獎勤罰懶,扶優汰劣,堅決對不作為不擔當問題“開刀問斬”,讓庸庸碌碌混日子、裝模作樣走過場的扶貧“庸官懶官”沒有市場。積極為擔當者擔當、讓有為者有位,讓敢擔當、有作為的黨員干部看到前途和希望。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