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需要降溫。”住房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劉志峰20日在由新京報舉辦的“遇見中國特色小鎮目前特色小鎮大熱,全國表示建設特色小鎮的多達五六千個上表示,自2016年公布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特色小鎮之后,特色小鎮的發展超出想象,出現了生搬硬套、脫離實際的問題。(6月21日人民網)
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規律、經濟規律和消費規律,特色小鎮應運而生。特色小鎮是指依賴某一特色產業和特色環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態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綜合開發項目。是旅游景區、消費產業聚集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區三區合一,產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模式。建設特色小鎮的目的是解決當前大城市面臨的住房困難、交通擁擠、污染嚴重等大城市病問題。
目前,特色小鎮建設已風靡全國,建設特色小鎮已多達五六千個。然而,據相關部門表示,特色小鎮快速發展已經背離初衷,特色小鎮建設已脫離了它本應具有深厚的歷史傳承、絕美的自然美景、獨特的藝術光彩和強大的產業優勢。結果,他們沒有結合實際情況和科學的選址、規劃、設計,只是簡單復制、一窩蜂興建,出現了大批“僵尸”特色小鎮。這豈不是讓特色小鎮名存實亡?
所以筆者認為要切實抓好特色小鎮建設工作,應名正言順的戴上名副其實的“帽子”。一是建設特色小鎮時,政府不能大包大攬或者過度舉債,要營造一個市場主導、分工明確、政企有效合作的氛圍,使特色小鎮建設能提供有效供給,滿足群眾的真正需求。二是建立考核和退出機制,對規劃、設計、選址不適合的小鎮和自然地理不適合的特色小鎮,制定退出名單。
(作者單位:平武縣政府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