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榆林市扶貧辦文件稱,將進一步加強對扶貧干部的工作管理,對全市參與扶貧工作的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實行GPS定位管理,嚴格簽到制度,及時更新工作狀況。(7月4日 四川新聞網)
乍看到這個新聞,筆者不禁要為榆林市扶貧辦的創新舉措點贊。因為精準扶貧大幕拉開以來,各級干部以第一書記、駐村干部的身份深入到農村第一線。可是,這些干部大多是縣級以上的干部,深入基層或許更多的是為了給自己謀個基層工作經驗,而非真心幫助百姓脫貧。所以,長此以往就出現了扶貧干部鉆空隙,游走在單位和農村之間,逍遙自在。而GPS定位恰好有效的填補了這個空隙,用科技的手段倒逼扶貧干部就位,無疑從根本上解決了干部“身體漂浮”的實際問題。
可是,細念想,GPS定住干部的人,就真的能定住他們的心嗎,答案顯然無法肯定。因為,現實中也不乏存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人民干部,他們雖肩抗著組織的信任與群眾的期盼,但是依然無動于衷只管自己的“小九九”。所以,GPS與扶貧相結合是干部的創新之舉,也是精準扶貧的又一進步,卻絕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在筆者看來,任何一件事物都無法圓滿無缺,但針對精準扶貧的實際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和管理:
一是打造一支精良干部隊伍。無論是第一支書還是貧困村駐村干部,都是受各級人民政府指派。試想,中央指派扶貧干部深入基層,為的就是解決農村干部不能解決的問題,開拓基層干部不能開拓的致富之路。理所當然,扶貧干部將是推動扶貧工作的關鍵,他們的素質將決定扶貧的成敗,他們絕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那么,各級政府在指派扶貧干部之時,就要選擇那些愿意在農村干事、干得成事的人,而不是一腔熱血僅為“作秀”、“鍍金”之人,以此嚴把“入口關”,確保干部隊伍的素質與水平。
二是堅持實施動態管理制度。對于干部的管理,把好“入口關”僅僅是前提。扶貧工作推進的過程中,嚴格落實相關考核,落實動態管理制度,對于不想干的、干的不好的及時撤換。對于干的好的,愿意繼續干的從晉升、物資等方面進行嘉獎和肯定。唯有這樣,才能破除“干好干壞一個樣”,才能真正高質量的推進扶貧工作。
三是堅持創新力促人心合一。鼓勵更多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更多像文中GPS定位這樣的實用性強的制度手段,讓制度有效約束干部行為,力爭通過更多有效的管理推動扶貧干部人心合一,真心為民,幫助百姓早日脫貧。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