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是傳家寶,是領導干部的基本功。但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干部熱衷于“彗星式”調研。何謂“彗星式”調研?一位鄉鎮干部說得好:省里下來個分管副廳長調研,市里要安排副市長陪,副市長叫上副局長,副局長又拉上業務科長。到了縣里,再加上縣委書記、縣長、副書記、分管副縣長……一進村,人連成一串、車排成一隊,從頭到尾望過去,可不就像拖著一個長長尾巴的彗星?(7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
何謂調研?就是一定級別的領導干部,為了解基層具體情況進行的調查研究。這里的級別,一般是處級以上。這里的了解基層具體情況,一般是帶著問題而去的。這樣的調研,本來是一次拉近群眾關系、了解群眾困苦、尋找解決之道的重要方式,本應為人民群眾所歡迎所認可,但事實上,一連串人、一大隊車、前呼后擁、瞻前顧后,如同彗星一般拖著長長的尾巴,呼嘯而來、絕塵而去,這樣的調研,最終為群眾所詬病,也給基層帶來了煩惱。這樣的群眾路線,絕沒有達到調研應有的效果。這樣的調研,敗壞了干部隊伍的形象,讓群眾路線走了形、變了味。
為什么出現“彗星式”的調研?其實不難理解。作為上級領導,到基層調研,沒有相應級別的領導出面,豈不是“不給面子”?作為縣級領導,省市來了人,不露個面,作個陪,如果因此影響了自己在領導心中的形象,豈不是得不償失?而作為相關局行領導,自己不熟悉業務,不抓一個業務骨干,關鍵時刻漏了陷,豈不是很劃不來?因此,一次看似簡單的調研,就這樣一個抓一個,一個抓一片,最終七彎八拐,形成了長長的一隊人馬。以至于老百姓已經很懂“套路”了,如果在田間地頭,看到一排汽車,一群西裝革履的中青年在“指點江山”,他們會馬上反應過來:當官的來了。至于他們后面說的話,可能不是好話。
“彗星式”調研,其實從古以來都存在。封建社會官員出行,高舉兩個牌子,一個“肅靜”,一個“回避”,可謂是威風八面。威風是威風了,但甩給群眾的,就只有女神般高冷的面孔。我黨成立以來,一直將群眾路線作為克敵制勝的法寶。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政治局委員出行不封路不清場,黨政風氣為之一新。按理說,以上率下,基層調研應該能夠從中央領導的出行中學會輕車從簡的真諦。但事實上,以“彗星式”調研為代表的形式主義和官本位思想在一些地方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如同打不死的小強,需要時時警惕。
“彗星式”調研是變了味的群眾路線,是對八項規定落實不力的具體體現。消除“彗星式”調研現象,關鍵要從思想上、作風上進行革故鼎新。調研應多一些真情,少一些套路;多一些扎實,少一些浮夸;多一些深入研究,少一些形式排場。否則,這樣的調研還不如不搞。領導干部應該率先垂范,主動轉變作風,讓調研重歸實事求是的清風正氣。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