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在全省率先開展公職人員“夜訪萬家”行動,規定每個月的20日下午下班時間對轄區居民群眾開展夜訪活動,進萬家門、訪萬家情、問萬家計、解萬家難、暖萬家心。這一行動作為“一線為民工作法”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搭建起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中國紀檢監察報 12月14日)
長期以來,很多地方密切聯系群眾的方法不可謂不多,措施也不是不過硬,但群眾的獲得感卻不高。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有效破解農村工作新難題?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在全省率先開展公職人員“夜訪萬家”行動,規定每個月的20日下午下班時間對轄區居民群眾開展夜訪活動。此次從以“進萬家門、訪萬家情、問萬家計、解萬家難、暖萬家心”為主題的“夜訪群眾”活動的做法和成效來看,“夜訪群眾”不失為一種密切聯系群眾的好方法。
過去,鄉鎮干部都是白天下村工作,絕大多數群眾都下地干活,雙方常碰不到一塊。“夜訪”工作法讓鄉鎮干部在晚上走訪群眾,有效解決“時間錯位”,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切實做到了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就如群眾所言,領導干部晚上到家里來拉家常,平時我們不能說、不敢說、沒地方說的,如今不僅敢說、能說,還能和領導掏心窩說話。可以說,干部“夜訪群眾”不僅是工作方式的改變,更是工作作風的轉變。
總體來說,“夜訪群眾”模式值得肯定和倡導,但如果只停留于“夜訪”,似乎欠缺點什么。因為夜訪群眾的目的是為了根本性地解決困難,倘若每次都只是問了問題,而沒有去落實,這樣的“夜訪群眾”難免淪為一種新的形式主義。所以,筆者認為,“夜訪群眾”是形式,解決問題是關鍵。
夜訪要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匯集民智,問計于民。通過訪村組干部,摸清村情,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幫助各村把脈制約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找準解決發展瓶頸的辦法。比如,如果在“夜訪群眾”中了解到部分農村黨員致富能力不強的情況,知識技能欠缺,可結合實際及時組織舉辦農業科技知識培訓班,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和產業幫帶,促使其早日脫貧致富。
夜訪要與化解矛盾相結合,訪出民情,問情于民。通過訪上訪戶,掌握其訴求的真實想法和意圖,對癥下藥。對可以解決的問題,現場予以解決;對缺乏政策依據暫時難以解決的,給予合理解釋,做到從情感上疏導、心靈上慰藉,消除對立情緒;對涉法涉訴老上訪和纏訪戶,引導其依法依規解決問題,推動積案化解。
干部“夜訪群眾”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個載體,是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為民服務難在“走心”,作為黨員干部就要多些“夜訪”、少些“走讀”,實實在在地為群眾做好一件件小事,把群眾的“問號”變成“句號”,如此,才能更好地贏得民心。
(作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