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地曾普及“農民夜校”。那時的“農民夜校”,主要任務是“掃盲”,同時也兼顧一些政治、科技常識。如今,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農民夜校”已成為宣傳黨的政策、普及致富技能、傳播文明新風、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已成為新時期各級各部門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教育群眾、凝聚群眾的重要抓手,對推動鄉村振興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黨的十九大,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總要求,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決定行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干部群眾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此正確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精髓要義及其深刻內涵,并付諸實踐。而“農民夜校”作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明法理、守紀律的新型農民的重要平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的有力保障。將有利于徹底打通學習的“最后一公里”,把鄉村振興戰略思想送到每位農民群眾的心坎里。
四川在這方面有著大膽的嘗試。早在2016年11月,四川省委組織部、四川省委農工委就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開辦“農民夜校”的通知》,決定在全省所有行政村開辦“農民夜校”。但是,在初期實際工作中,部分村的“農民夜校”存在力量單薄、內容枯燥、方式單一,甚至流于形式等問題,村民參與度、積極性不高,沒有發揮好應有的作用。經過不斷的摸索,四川全省制定了“農民夜校”課程指導目錄,細分時事政策、法律法規、技術技能、文明新風、文化科普5類117項指導課程,深化感恩奮進、艱苦創業、脫貧爭先3大主題教育。“農民夜校”不僅成為思想引導的“宣傳政策”基地,更成為政治引領的“凝聚人心”陣地,方式創新的“教育群眾”載體,為群眾獲取知識、脫貧致富搭好了平臺,為鄉村振興補了血、充了電。
成績固然可喜,形式不容樂觀。我們還需戒驕戒躁,提防有些地方搞形式主義,或是只有“三分鐘熱情”,組織好、落實好、堅持好,讓“農民夜校”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助力器”和“加油站”。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立新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