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紅柳綠,春滿黔中。4月2日至3日,2018年上半年全省文化產業項目現場觀摩會啟動,省領導率觀摩代表對貴陽、遵義兩地文化產業進行走訪觀摩。(貴州日報 4月9日)
文化不僅是一種精神力量,也是生產力。文化產業是兼有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的產業形態,具有綠色環保、高附加值、消費群體廣等諸多特點和優勢。發展文化產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戰略支點。當前,越來越多地方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性、先導性、引領性的產業形態,成為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以2018年4月2日至3日,為期兩天的貴州省上半年文化產業項目現場觀摩會為例,一個個文化產業園區如畫卷舒展,一個個文化產業項目發展正盛,“文化+產業+”打造著發展新動能。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對文化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發展文化產業,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同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當然,科技的融入,勢必會給文化傳播方式、表現形式、發展樣式帶來革命性變化。而實現“文化+產業+科技融合”,首先就得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創造新的文化業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貴陽高新區,集聚879家優秀文化科技企業,形成文化科技產業集群就是最好的例證。
保護民族語言,有利于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基礎在傳承,關鍵在創新。傳統文化的根基越深,文化產業發展的底子就越厚,融合創新的著力點就越多,產生的效應也就越大。一直以來,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陽明文化、山地文化、三線文化等為代表的“多彩貴州”文化品牌,都是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而實現“文化+產業+地方特色融合”,不但是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效保護與傳承,使之盡可能融入現代文化,更是使之成為現代文化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元素和根脈。以橫向融合與縱向延伸相契合,拓寬發展的路徑。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化是產業之基,產業是文化之體,“文化+產業+”也離不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即:“文化+產業+升級融合”。這就需要既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努力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也得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促進“文化制造”向“文化創造”轉變的有效途徑;得積極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把文化產業“引進來”和“走出去”;得積極調整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加強宣傳、構建制度兜底體系,確保文化產業行穩致遠。
思路決定出路,決定發展的質量效益。文化產業是關系人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一個重要方面,提高人們的文化生活質量和幸福感離不開文化產業的發展。以文化產業為驅動力,作為強省的主攻方向之一值得一贊。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相信在文化產業發展上,只要能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拓寬思路,以時代眼光、全局眼光、長遠眼光來謀劃發展,定能攻關突破,形成可持續發展和持續創造財富的能力,創造經濟和文化“雙贏”。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