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而農業現代化這條發展之路無疑是實現這一總要求的“加速之路”。在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生產力是基礎中的基礎,不斷解放生產力,筑牢鄉村振興的基石,才能為提升農業的質量、效益、競爭力奠定更好的物質基礎,才能更好的發展現代農業,譜寫優美的鄉村振興新篇章。
鄉村振興篇之政府篇。鄉村振興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要遵循規劃先行、精準施策,政府在這過程當中扮演極其關鍵的角色。在制定政策的過程當中要充分注重地域特色,不搞一刀切,杜絕“形象工程”,既做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同時還要保障政策的延續性。
鄉村振興篇之產業篇。如何讓農村脫貧、為農民增收,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任務。要讓農業變強,就必須夯實產業基礎,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扶持小農戶,讓他們搞好生產,加入現代農業產業鏈;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逐步實現農業產業興旺,最終實現農民增收、農村脫貧致富。
鄉村振興篇之人才篇。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要強化人才支撐。事靠人做,業由人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一是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掛職、離崗創新創業制度,保障其在職稱評定、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益,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二是著力培育農技推廣人才,拓寬基層農技人員繼續教育渠道,完善農技服務政策,解決好農技知識更新跟不上需要的難題,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鄉村振興篇之文化篇。鄉村振興,既要“口袋鼓”,也要“腦袋富”,要解決人的內在信仰和價值觀問題,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堅持綠色發展、涵養生態文明,以農民精神新風貌、鄉村文明新氣象,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思想文化力量。
鄉村振興篇之技術篇。近年來,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僅掀起了新一輪的產業革命,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技術創新成為鄉村振興一個重要發力點,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強城鄉融合發展,一方面促進了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有利于完善交通、物流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另一方面,農村電子商務打破時間空間制約,讓農民在家可以方便購買全國各地的商品,也滿足了讓城市居民購買各種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
新時代下國際國內環境風云變幻,鄉村振興也面臨許許多多新的機遇和挑戰,正所謂“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必須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從多方著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