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本人已脫貧,請不要再來打擾了”。最近一張貧困戶家的“門前照”在網絡上引起了關注。據了解,照片背后,當日上門的扶貧干部其實是自掏腰包,買了一壺油、一袋米,“私車公用”翻山越嶺來走訪,結果卻吃了閉門羹。按理說,扶貧是好事兒,也是現在在做的大事兒。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黑色幽默的場景?
有人爭當貧困戶,有人當膩了貧困戶,這個實則看上去不可思議的矛盾現象,背后卻有深層次原因。
頻繁的填表、頻繁的入戶走訪調查,很多貧困戶自己在外打工,但是只要有人通知,立馬要放下自己的農活從田里回來,或者要去跟打工的老板請假,立馬找車趕回來家里接受調查。但是這些頻繁的入戶調查,很多只是重復的填格式不同、內容相似的表格,同樣的內容,詢問了很多次;有的是上級領導來檢查,讓他在家等候,但也不知何時會到,卻耽誤了一天的工作;有的是來路合理正當的“扶貧米”“扶貧油”,為什么拒絕這種“好處”呢?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因為他若接受了這袋米、這壺油,就要填寫無數的表格,甚至要按手印,面對無數次的考察回訪,應付各種領導“關愛”與“問話”,甚至被地方媒體反復“糾纏”。從他的立場上看,一袋米一壺油自然有些價值,但要隨時接待各類領導“問詢”,填寫各種反饋表格,而且要隨叫隨到,心情上煩不勝煩,又會影響生產和勞動,經濟利益上也可能得不償失,不值!
總之,這仍然是形式主義的套路,也是官僚主義的沉疴,此種工作作風不改,扶貧荒誕劇還會不斷發生。
(作者系云南省玉溪市易門縣浦貝社區大學生村官)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