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市發布了《關于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北京的“大氧吧”和“后花園”將注入一劑“強心針”。這劑“強心針”包括16項政策措施,分為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結對協作機制、加強干部人才保障、完善考評指標體系五個方面,全都是實用管用的招兒。(北京晨報11月6日)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推動綠色發展,其領導管理、發展方式必然綠色化。綠色GDP是綜合環境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在現在的GDP基礎上融入資源和環境的因素。在《意見》中指出,本市將建立生態涵養區績效考評指標體系,包括對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減量發展、就業增收、城市服務、創新開放等領域的考評指標,加強對森林覆蓋率、主要污染物減排……等生態環保類指標的考評,并相應加大權重設置。遵循綠色發展,為政績指揮棒添上一抹“綠”,值得一贊。
有什么樣的發展方式,就有什么樣的發展效果。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色GDP的意義,不僅在于對數字的核算,更在于用數字喚醒人們對生態文明的重視,并以此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正如《意見》明確指出:“推動考評重點從經濟增長等總量性經濟指標向綠色發展質量和生態建設質量等高質量發展指標轉變。”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是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
為政績指揮棒添上一抹“綠”,意味著觀念要深刻轉變,意味著要有全新發展觀與政績觀。毋庸置疑,就現實一些情況來看,個別地方生態環境保護中之所以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大都與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備有關。一些領導干部為了用GDP換取“烏紗帽”,而不惜污染環境的現實,戴上“污染帽”。加上綠色政績的實施考核,面臨著許多技術、觀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礙。在無法衡量地方真實發展水平、無法用科學的基礎數據來支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情況下,綠色政績便會“擱置”。
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就得讓綠色指揮棒的“新標尺”立起來、實起來、嚴起來,把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生態效益等納入綜合評價體系,對干部行為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勵,使綠色成為干部政績的主色調、主旋律。而解決這種滯后的生產關系,必須依靠體制改革、制度規范使資源價值量化倒逼生態文明建設,讓綠色官員有更多機會得到提拔重用,從而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經濟發展的綠色水平,避免地方打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旗號,仍然固守GDP崇拜的政績觀。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可以想見,為政績指揮棒添上一抹“綠”意義何止重要,當生態文明建設真正擺在突出位置,當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真正形成,當堅決摒棄損害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固化,生態環境突出短板問題被盡快補齊。綠色發展定能成為最美底色,從而實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作者單位:北川縣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