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6日下午就中國歷史上的吏治舉行第十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把干部從一些無謂的事務中解脫出來。現在,“痕跡管理”比較普遍,但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檢查考核名目繁多、頻率過高、多頭重復;“文山會海”有所反彈。這些問題既占用干部大量時間、耗費大量精力,又助長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這種狀況必須改變。《四川日報》
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通知》,文件問題導向非常明確,就是改進督查檢查中的問題。《通知》給了三點意見:一是從源頭抓起,從上級機關做起;二是嚴控總量和頻次;三是黨中央統一規劃安排。
督查工作只是了解工作推進情況的外在形式,工作部署以后,通過督導檢查,及時跟蹤問效,既能使相關部門直接了解工作進度,做到心中有數,又能提高基層重視程度,推進工作高效落實。而時下的一些督查工作部門過于重視“督導”,把其當成“萬能鑰匙”;有的部門把“督導”看成例行公事,走走過場而已;有的部門只重視“督導”的過程,不管有沒有必要都要在安排工作后加上一輪督導。顯然這些作法失去了督導的意義,使得原本了解成效、推進工作的措施,變成了讓基層誠惶誠恐的方式,為了迎接過多部門、過多種工作的督導,常常要打破原有工作安排,甚至放下關鍵工作或比較急的任務專門配合,影響了工作的正常開展。
筆者看來,要更充分的發揮督查作用,還要從方式和目的進行轉變。
轉變推動工作的方式。基層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是一道永遠做不完的題,無論是“明察”也好,“暗訪”也罷,問計于民,才是保障考核方式科學性的關鍵。只有多聽聽老百姓的聲音,才能夠讓考核的方向不致跑偏,考核中需要考察的指標、數據等內容的真實性,也只有通過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一線、深入現場才能得到驗證。
轉變督查目的。要通過為基層分憂、服務和支持基層的方式,幫助基層解決影響工作落實的問題,不能動不動就擺出一副萬事皆知的“先生”姿態,不懂裝懂、亂作指示、亂發感慨,讓基層不知所措、無所是從。同時,還可以探索和創新考核機制,改進考核辦法,以科學有效的考核,激發基層干部抓工作落實的內在動力,從而發揮勝于“督導”的作用。
基層鄉鎮是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和路線的前沿陣地,黨和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都必須通過基層才能得到貫徹落實。所以我們更要給基層干部“松綁”和“減壓”,讓他們騰出更多的精力去干實事、抓好落實的最好辦法途徑是:精簡會議、壓縮發文、減少形式主義的檢查督導和走馬觀花的調研活動,以及不必要的陪同和應酬。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