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這些年鄉村不停地在變化,農村理發師將自香既欣慰又無奈。她說:“現在的路更好了,房子更寬敞了,大家的日子過得都好了,可是我的生意卻越來越差了,原先在鎮上開店,現在回到村里啦”。7月8日,筆者走進平邑縣仲村鎮峽玕村村頭一家毫無裝飾的理發屋,同店主聊起家常。
1987年將自香剛剛21歲。那一年,她不甘于平庸向家里人湊起學費,到了省城濟南藍翔技校學習理發。將自香回憶說,她是從收音機里面聽到的廣播,才萌生了當理發師的念頭。學會之后就回到岐山鎮上租了兩間沿街房開起了理發店。那時候交通極為不便,村民剪個頭發都不容易,大都步行好幾里路來到鎮上。
那個時候鎮上就她一家理發店,盡管各種設施特別簡陋,但將自香的手藝好,生意一直很好,鄉下的村民頭發長了都樂意來她店里理發,尤其是特別愛美的年輕人更是??汀?/p>
“將自香為我剪了30年的發了,手藝好,服務態度熱情!”正在理發的劉長文說。他今年80歲了,是將自香的“老顧客”。他見證了理發價格的變化,從最初的理發價格2角、5角、1元、2元,到現在的6元。“如今物價漲了,收6元錢算是很低啦。”劉長文說。
將自香今年已經54歲了,從開始一把剃刀、一處簡易的門面店,為鄉親們理發服務33年來為人理發至少10多萬人次。將自香說:“這些年來,感觸最深的是理發行業的門面越來越大,裝飾越來越豪華;工具越變變先進,發型樣式越來越多;自己的技術越來越跟不上時代了,年輕人來自己店里越來越少了”。過去交通不便,附近村很多人都過來剪頭發。如今村村都通了油漆路,交通便捷,家家戶戶都有了小汽車,有的村民都到縣城里去理發了。因為生意少了,將自香便把店從岐山街道搬回了村子。
在一旁等著理發的峽玕村婦聯主任葛洪芝介紹:“當初那個年代,在農村幾乎沒有女的學理發,將自香去濟南學剪頭是個新聞。她是個好人,不僅手藝好,而且心地善良。誰家有老弱病殘想理發,或是困難戶,她都上門服務,還不收錢?!?/p>
現在來店里理發的少了,大都是年齡偏大的老人們。將自香認為,不管社會如何變遷,生意怎樣冷淡,她都會堅守這份手藝,能為鄉親們一直剪發,就是一種快樂,不圖能掙得多少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