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鄉村“人地共生”景觀單元認知框架

[ 作者:王竹?王珂?陳瀟瑋?鄭媛?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4-05 錄入:易永喆 ]

摘要:針對當前中國浙北鄉村經濟發達地區半城市化鄉村的鄉村景觀營建同質化、偏重外觀審美、忽略內生動力等問題,基于鄉村“人地關系”的概念與“單元系統”理論,建立鄉村“人地共生”景觀單元的認知框架,提出以村域為景觀生成與演變的單元。通過“單元系統—單元自成” 程序的調控,明確村域景觀特征在人地互動作用下的空間生成與演變機制,并建構了鄉村景觀營建在村域尺度上的基本模式。首次從較小的村域尺度和人地互動的內生動力視角研究鄉村景觀的生成與演變機制。


關鍵詞:風景園林;鄉村景觀;“人地共生”景觀單元;村域景觀演變;認知框架;單元理論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編號 51708488);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編號LY19E080006)

改革開放以來的數十年,快速的城鎮化和經濟發展打破了數千年來鄉村的穩定狀態,影響和改變了鄉村地區的土地利用模式、功能組成、人口變化以及景觀面貌。處在過渡時期的中國浙北經濟發達的鄉村地區,發展至半新村半舊村的格局,在營建中面臨著景觀同質化、偏重外觀審美、忽略內生動力等問題 [1]。例如,在營建中僅僅將景觀解讀為“風景”形式與表象的“符號”做法,忽視景觀具有人類生活的空間與環境整體的內涵等,造成山水格局破碎化、地域性風貌喪失等問題。

因此,理解鄉村景觀變化的現象和導致景觀變化的過程和原因,對發展異質性景觀、保護鄉村景觀特色尤為重要。然而國內現有研究對“鄉村景觀”概念的解讀仍較為模糊,“景觀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體系相對空白;對景觀演變機制的研究,在研究尺度方面大部分是縣域及以上的宏觀地域研究,村域人居環境等微觀尺度研究較少 [2],對景觀演變的基本尺度尚不明晰;在景觀演變的驅動力方面,外部動力研究較多,內部動力研究較為缺乏。然而大尺度的、外部動力視角的景觀演變機制研究與中國鄉村精準的、小規模的、自下而上式的演化方式不具備適配性。因此需要打破、提取、重組現有的景觀演變研究方法,構建中國鄉村適宜尺度上的景觀營建模式。

根據所提出的村域尺度景觀生成與演變的研究問題,筆者依據“單元系統”(unit system)的理論基礎,以村域景觀為景觀單元來構建鄉村“人地共生”景觀單元的認知框架,為探尋景觀在村域內“人地共生”的機制、營建村域特色景觀提供依據與參考。


一、研究背景

1、村域尺度景觀營建模式的建構需求

為了滿足在小尺度的、內部動力的視角下解析鄉村景觀演變機制的需求,筆者提出構建村域景觀認知框架與營建模式的目標。具體實現路徑為解析村域內景觀的“生成”和“演變”過程。認知框架與營建模式應滿足 3 點需求:模式的可復制性、可識別性以及具有可定義的最小區域。由于村域范圍內具有較為完整、獨立的景觀產業結構、社會網絡、家族譜系與決策體系,外部具有一致的交通條件、地理氣候條件等,因此村域尺度的景觀生成與演變規律可作為景觀基本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適性。

然而中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域的鄉村存在著不同類型,不同類型的鄉村景觀的特征也存在著差異性規律;部分鄉村具有半城市化特征,部分鄉村較為原始。因此,不能統一運用一種模式去概括所有鄉村。筆者僅針對浙北鄉村經濟發達地區的半城市化鄉村進行研究。

2、理論基礎:“單元系統”理論

單元(unit)源于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一個基本概念 [3],是擁有相對獨立地位與功能的自成系統。具有系統性與自成性等基本特性,應用時把研究對象當作一個整體或系統來考察?!皢卧到y”包含整體、要素和能量流的基本組成。這三者的相互關系是:單元相關構成要素在“驅動力—響應”的機制下分為決定要素和生成要素,經過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能量流動,使得系統具有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平衡性及時序性等特征?!皢卧到y自成性”(unit self conformity)進一步反映了單元系統的發展方向與規律,即單元系統的內部結構趨于完整,功能趨于完善,整體趨于穩定的特性。因此通過構建研究對象的單元系統,可以表達對象內部結構的有機組成以及整體系統的發展趨勢。


二、認知框架:“人地共生”景觀單元

1、 “人地共生”景觀單元構建的可行性

由于村域范圍內景觀結構功能的完整性、獨立性與單元系統的相關特性相吻合,“人地共生”景觀單元的構建具有可行性;因此將村域范圍內的景觀作為獨立的單元對象來考察。依據村域景觀與單元系統的耦合具有一一對應性,建立總體的耦合框架(圖 1)。

“ 人 地 共 生” 景 觀 單 元(“human-earth symbiosis” landscape unit)的認知框架的構建基于“單元系統”理論與鄉村人地關系的相關概念。依據單元系統內的整體、要素與能量流的組成,提出“人地共生”景觀單元的整體是村域景觀系統,其中決定要素與生成要素影響了村域景觀生成的過程,系統層級與主體層級的能量流影響了村域景觀演化的過程。根據單元系統的內部與外部的自成性,提出了村域景觀針對性的營建策略。

2、景觀生成:“人地互動”要素與村域景觀特征要素

單元系統理論中的構成要素按照“驅動力—響應”機制分為生成要素與決定要素;與之耦合的村域景觀單元內,生成要素為景觀特征要素,決定要素為人地互動要素。因此在整體性景觀①(holistic landscape)[4-5] 的視角下,村域景觀的生成過程是由鄉村人地關系(human-earth relationship)[6-7] ②及相關互動影響的 [8]。

作為生成要素,“人地共生”的景觀的內涵區別于“審美”“表象”等對景觀的表觀解讀,而應是:1)內生驅動的、人地協同共生 [9] 作用下生成的鄉村景觀系統,是生態、人文系統構成的整體,生成的景觀特征 [10] 分為 3 個維度:自然人文格局、社會網絡、感知與審美[11](圖 2)。景觀特征系統分類依據《歐洲風景公約》(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③。2)“人地共生”對景觀系統的作用方式,是自然進程與人類活動長期相互影響的結果。

作為決定要素,“人地共生”的作用基于村域人地關系。人地關系在地理學上指農村勞動力的流轉、農村集體建設土地屬性的轉變,并在此基礎上提煉出了人地關系地域系統 [12]。筆者界定“人”指代鄉村主體,包括村民、村民小組、村委會、鄉村外來人口等角色,“地”指代鄉村的客觀環境實體,主要為土地要素。王竹 [13-14]、張尚武 [15] 等提出鄉村演變的內生型機制,即村域內存在的內生動力—“人地共生”的多重關系 [16],影響著村域內生產、生活、生態的綜合景觀系統及相應的空間表征 [17],且有不同側重:1)人與人的互動在“需求”層面對村域生活、生產空間產生影響;2)人與地的互動在“作用”層面對村域生產、生態空間產生影響;3)土地作為“限制”與“機遇”的因素對村域生態空間產生影響。

村域生活景觀空間,包括鄉村聚落的規模、形態、內部環境,是村民活動、文化觀念和組織形式等生活要素的地域格局。生產景觀空間是指以經濟活動為內容的鄉村經濟要素構成、分布及空間組織形式;生態景觀空間是鄉村生態要素構成的空間。因此,通過構建村域“人地共生”景觀單元,明確了村域景觀的生成是人地互動的內生動力對景觀空間表征的影響過程。

圖片

人地互動作用下生成的生產、生活、生態景觀空間

3、景觀演化:“人地共生”景觀單元的能量流

單元系統內的要素之間存在能量流。在系統層級,單元內部趨向于逐漸穩定的、熵減小的演化;在主體層級上,主體動力進一步結構化、穩定化、有序化,最終生成穩定的表觀特征。因此“人地共生”景觀單元中,主體動力層面上人地互動的組織化增強,表觀特征層面上生成具有趨向性的景觀空間與功能,例如多中心、結構化、自組織、聚集性等空間模式與功能布局。

村域景觀演化與城市化背景下村域人地互動的變化息息相關。受城市化的不同程度影響,村域內“人地共生”組織關系的強弱影響著村域景觀空間的聚集與分散狀態 [18]。在城市化經濟發展較為落后時期,弱組織的“人地共生”關系導致分散式村域景觀空間,是各要素相對勻質化的狀態,存在村域空間無序分散、整體布局散亂、土地效益低下、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而在城市化后期村域經濟提升后,強組織的“人地共生”關系代表效率更高的資源利用與互動,村域景觀各類型空間具有集聚發展的趨勢,利于盤活存量與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有效配置公共設施、合理優化發展布局 [19]。浙北經濟發達地區的半城市化鄉村隨著土地制度不斷完善、人地關系多樣分化,村域景觀空間也產生了多樣的趨向性。


(1)演化主體動力:人地互動的組織性增強。浙北經濟發達地區的半城市化鄉村,人地互動的驅動力在村域內具有組織性增強的演變趨勢。這是由于整體村域的城市化進程,社會經濟水平提升而產生的 [20]。村域經濟發展的成果直觀地呈現在人地互動的組織性上。

在人—人的互動方面主要為人口組織性增強:在經濟發展和人口不斷集中的背景下,村莊在生活組織上不斷集中生活配套服務設施、提升集中化人居功能;在經濟組織上轉移剩余勞動力、剝離就業與土地的捆綁、集中企業的發展;在核心組織上從村域組織生產向社會公益服務轉移;在社會組織上從地緣、血緣、親緣組織向多利益主體和多階層業緣組織轉變等 [21]。

在人—地的互動方面主要為土地組織性增強:在經濟快速發展、土地利用整合與資源集約利用的背景下,村域內整合歸并、統一規劃管理建設用地,復墾或置換老宅基地、廢棄地為其他類型用地,集中利用和統一經營產業用地和流轉居住用地等。這使村域內的工業用地沿干線道路、運河和城鎮周邊集中分布,旅游住宿用地分布于主要景區周邊區域,新增居住、商貿物流用地沿干線道路分布,公共服務用地呈點狀分布 [22]。同時,人與地的互動不斷朝著農業產業規模經營與現代化、產業結構升級、村域生態旅游業和社區服務業興起等方向發展,進一步增強人與土地的組織性。

在土地的限制與機遇方面,總體上經濟發展給浙北鄉村帶來用地規模先加速擴張、后小幅縮減的變化趨勢。浙北經濟發達鄉村的村域土地形態與用地空間大致分為星狀散點型鄉村聚落空間、帶狀綿延型鄉村聚落空間和塊狀集中型鄉村聚落空間 3 類 [23],在生態上引導或限制了后續村域景觀空間演變的趨勢。



(2)演化表觀特征:景觀空間與功能演化的特點。在人地互動演化的作用下,村域“人地共生”景觀單元空間演化的趨向性可總結為 6 點:①集中連片、密集分布;②沿河、沿路擴張;③由勻質向多元的功能分化;④特定功能的轉型、擴張 ;⑤空間逐步大型化和規則化;⑥引力極化,交通與城鎮的磁場作用(圖 3)。

上述景觀空間演變特點在村域具體表現在 3 種景觀空間類型上。

(1)產業景觀空間演變特點:農業、工業、旅游服務業空間存在集中連片、密集分布發展,特定功能的轉型以及逐步大型化、規則化的發展方向。例如傳統農業向生態旅游、現代化農業轉型,農業、工業的規模集聚和集中生產,鄉村工業向鄉鎮工業集中或園區集中,工業在園區內形成行業聚集和產業鏈,生態旅游用地空間逐漸規則化等。

(2)生活景觀空間演變特點:存在沿河、沿路擴張模式,集中連片、規則化發展,引力極化、交通城鎮的磁場作用以及由勻質向多元功能分化。例如鄉村居民點重構使得鄉村居住空間與鄉村聚落的用地集約化;部分存在居住和公共空間沿軸線擴張、趨向城鎮與交通干道發展的現象,以及村民居住功能逐步轉為集生產、加工、商貿、休閑觀光、農耕體驗、生態涵養、療養休憩等的多元復合功能。

(3)生態景觀空間演變特點:存在由勻質功能向多元功能分化的現象。例如由勻質的生態景觀功能向生產生態、旅游生態、居住生態功能演化的趨勢。

隨著不同村域單元的 3 種空間演變方向的差異,村域景觀單元分化為不同類型與比例的景觀功能。在功能類型上,村域景觀單元根據 3 種景觀空間內容的差異,分化成不同產業類型的功能。例如傳統農業、農業旅游業、現代互聯網農業、傳統手工加工業等。在功能比例上,按生產、生活、生態 3 種景觀的比例,村域景觀單元分化為產業主導型、產住混合型、田園人居型、傳統自然村落型等類型。

圖片

“人地共生”景觀單元的空間與功能演化的特點



三、“人地共生”景觀單元的營建模式

“人地共生”景觀單元的構建從村域景觀“生成”與“演變”角度解釋了村域景觀的發展規律,為當下村域景觀的營建策略提供依據與參考。由于單元系統的運作具有獨立性與自成性,在單元內部,系統朝著進一步增強穩定性的方向發展;在單元外部,不同單元具有特定的發展方向。因此為了實現增強村域景觀系統穩定性的目的,筆者進一步提出通過強化村域景觀空間與功能的特性,來因地制宜地提升人—地互動組織化的強度以及整體景觀的穩定性。因此在村域景觀營建上提出“主導型景觀”的策略(圖 4),來應對半城市化鄉村營建中存在的景觀同質化、“千村一面”等問題。具體分為構建主導型空間和主導型功能景觀的 2 種營建途徑。

(1)營建村域主導型功能的景觀。景觀營建強化、調整、升級村域內已形成的、具有演變趨勢和潛能的景觀功能的特定類型與比例,使生產、生活、生態景觀功能的類型和比例與村域的人地互動組織形式相匹配,從而形成村域主導型功能的景觀、增強村域景觀系統的穩定性。以產業活躍的浙北鄉村為例,根據朱華友、蔣自然 [25] 的研究,浙江省村落按照產業景觀功能的類型和比例的不同,分化為現代農業型村落、現代工業型村落、專業市場型村落。其中大多數工業型村落表現為以依賴在地自然或農地資源的副業加工為主要產業類型,形成居住與生產活動在地域單元上高度相融的鄉村聚落主導性景觀特征 [26]。這類鄉村隨著產業市場競爭淘汰低差異化、低技術含量的部分加工工業,普遍存在村域產業景觀喪失活力、家庭作坊閑置引發的生活景觀空間紊亂、空廢廠房破壞景觀生態格局等問題。在村域景觀營建策略中,通過精細化產品、延伸產業鏈、提供電子商務平臺、三產聯動轉型、拓展生態旅游等方式,提升產業主導型功能、重塑村域以主導產業為人地共生關系紐帶的景觀單元穩定性。

(2)營建村域主導型空間的景觀。景觀營建引導、鞏固、調節村域內已形成的或存在演變趨勢的空間格局,包含生產、生活、生態景觀的空間特性。促進村域景觀主導型空間格局、增強村域景觀系統的穩定性。針對浙北經濟發達的半城市化鄉村地區,提出主導型空間策略。

①產業空間方向性:進一步促進產業聚集,實現工業生產向工業園區集中、農業生產向規?;洜I集中。

②生活空間方向性:民居向村落新型社區集中、向主要交通道路開放。通過集中居住解決原先分散居住及拆遷不均所帶來的公共基礎設施投入需求大、利用效率低的問題,以有效控制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保存鄉村傳統文化景觀。

③生態資源方向性:通過產業發展集聚和農民居住集中,釋放景觀資源優越的土地與空間,解決資源低效利用問題和生產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實現村域的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四、結語

通過單元系統理論中的調控程序構建“人地共生”景觀單元的認知框架,用以解釋鄉村景觀在村域單元內的“生成”和“演變”的內在機制;其中認知框架提出景觀單元的景觀空間表征在人地互動驅動力下的生成機制,以及在演變中具有的功能特點和空間方向特點。并提出了依據這種特性可構建鄉村景觀的營建模式:從功能主導性和空間主導性兩方面引導、加強村域景觀特色。

“人地共生”景觀單元的創新性與優勢性體現為 2 點。在研究尺度方面,“人地共生”景觀單元建立了村域尺度景觀的基本模式,彌補了現有部分研究在景觀演變上注重大尺度而缺乏小尺度研究、尺度不明晰等問題。在景觀演變的動力方面,“人地共生”景觀單元提出人—地互動的作用下,形成單元主導性景觀特征的過程;彌補了現有部分研究注重外部動力、忽視內部動力的不足。研究結論有利于貫徹對村域主導性景觀特征的進一步引導與保護的操作,對解決當下鄉村景觀同質化、地域性特色喪失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示。



注釋 (Notes):

① 整體性景觀:《歐洲風景公約》提出的整體性景觀概念,認為景觀是人類行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結果。

② 人地關系:即人文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動態關系的簡稱。

③《歐洲風景公約》(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2000 年 10 月 20 日,歐洲理事會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簽署《歐洲風景公約》,以促進景觀保護、管理和規劃 , 組織歐洲各國合作管理景觀事務。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鮑梓婷,周劍云 . 當代鄉村景觀衰退的現象、動因及應對策略 [J]. 城市規劃,2014,38(10):75-83.

[2] 韓昊英,張小東,羅俊穎 . 分散式鄉村空間格局的規劃模式建構與實踐探索 [J]. 規劃師,2019,35(8):32-37.

[3] 賀勇 . 適宜性人居環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態單元的概念與方法 [D]. 杭州:浙江大學,2004.

[4] CONRAD E.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Challenges of Participation[J]. Landscape Research, 2012, 37(3): 383-385.

[5] 那維 . 景觀與恢復生態學:跨學科的挑戰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王?。袊脊艑W大辭典 [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7] 岳邦瑞,王慶慶,侯全華 . 人地關系視角下的吐魯番麻扎村綠洲聚落形態研究 [J]. 經濟地理,2011,31(8):1345-1350.

[8] 鮑梓婷 . 景觀作為存在的表征及管理可持續發展的新工具 [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6.

[9] 潘玉君 . 人地關系地域系統協調共生應用理論初步研究[J]. 人文地理,1997(3):79-83.

[10] 鮑梓婷,周劍云 . 香港景觀特征評估(LCA)的實踐與經驗 [J]. 中國園林,2015,31(9):100-104.

[11] ANTROP M, EETVELDE V V. Holistic Aspects of Suburban Landscapes: Visual Image Interpretation and Landscape Metric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0, 50(1): 43-58.

[12] 薛冰,洪亮平,徐可心 . 人地關系視角下的鄉村發展動態研究 [C]//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沈陽市人民政府 . 規劃60 年:成就與挑戰:2016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5鄉村規劃).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1358-1366.

[13] 王竹,錢振瀾 . 鄉村人居環境有機更新理念與策略 [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5,30(2):15-19.

[14] 王竹,周凌,陳劍飛,等 .“鄉建的視角”主題沙龍 [J].城市建筑,2017(10):6-13.

[15] 張尚武 . 城鎮化與規劃體系轉型:基于鄉村視角的認識 [J]. 城市規劃學刊,2013(6):19-25.

[16] 賀勇,孫佩文,柴舟躍 . 基于“產、村、景”一體化的鄉村規劃實踐 [J]. 城市規劃,2012,36(10):58-62,92.

[17] 錢振瀾 . “基本生活單元”概念下的浙北農村社區空間設計研究 [D]. 杭州:浙江大學,2010.

[18] 屠爽爽,周星穎,龍花樓,等 . 鄉村聚落空間演變和優化研究進展與展望 [J]. 經濟地理,2019,39(11):142-149.

[19] 邢谷銳 . 快速城市化地區鄉村空間重構體系初探 [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 城市規劃和科學發展:2009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 天津:天津電子出版社,2009:2160-2171.

[20] TU S S, LONG H L, ZHANG Y N, et al. Rural Restructuring at Village Level under Rapid Urbanization in Metropolitan Suburbs of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s in Land Use Policy[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8, 77: 143-152.

[21] 龍花樓,劉彥隨,鄒健 . 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鄉村發展類型及其鄉村性評價 [J]. 地理學報,2009,64(4):426-434.

[22] 陳誠,金志豐 . 經濟發達地區鄉村聚落用地模式演變 :以無錫市惠山區為例 [J]. 地理研究,2015,34(11):2155-2164.

[23] 章莉莉,陳曉華,儲金龍 . 我國鄉村空間規劃研究綜述 [J]. 池州學院學報,2010,24(6):61-67.

[24] 王竹,徐丹華,錢振瀾,等 . 鄉村產業與空間的適應性營建策略研究:以遂昌縣上下坪村為例 [J]. 南方建筑,2019,39(1):100-106.

[25] 朱華友,蔣自然 . 浙江省工業型村落:發展模式及其形成動力研究 [J]. 地理科學,2008,28(3):331-336.

[26] 張子琪,徐丹華,王竹 . 浙北工業型村落的自組織與他組織協同更新策略探究[J].華中建筑,2018,36(1):6-10.



(作者王竹系碩士,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浙江大學鄉村人居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鄉村人居環境、鄉村規劃與設計;王珂系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 浙江大學鄉村人居環境研究中心成員 ,研究方向為鄉村景觀理論、景觀規劃與設計;陳瀟瑋系博士 ,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在讀博士后 ,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管理;鄭媛系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建筑學在讀博士研究生 ,浙江大學鄉村人居環境研究中心成員 ,研究方向為綠色建筑、鄉村規劃與設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風景園林》2020,27(4):69-7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色成在线播放 | 日韩制服丝袜片中文字幕 | 午夜性爱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国产AV | 五月天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色77综合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