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入戶走訪送溫暖的熱潮即將來臨,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地方鄉(xiāng)鎮(zhèn)官員,都有任務要求,國家也下?lián)軐m椊?jīng)費組織開展走訪慰問活動。這都是黨和政府心里裝著人民群眾,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工作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的具體體現(xiàn)。
政府的慰問金雖不多,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的慰問品也不算值錢的東西,但對于一些貧困家庭、重病重殘、孤寡老人來說,那是雪中送炭的善舉,尤其是正值隆冬之時,最顯得是“暖民心”的事。
走訪慰問就是為了“暖民心”,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政府的關懷,進一步取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如果對走訪慰問停留在形式上走一走,程序上過一過,僅當是到百姓家中簡單地竄了一回門,不深入了解群眾所思、所困、所求,也不借機向群眾征求意見和建議,那這樣的走訪慰問又能起到何種作用,群眾還能相信政府的工作嗎?本是一件“暖民心”的好事,如此一來,走訪就顯得是有了走“過場”的嫌疑,給群眾送溫暖也就“變了味”,為群眾辦實事也就“沒了影”,幫群眾解難題也就“成了泡”,又怎能體現(xiàn)出政府的真心實意?
怎樣才能把溫暖送到百姓心坎上呢?筆者認為走訪慰問活動也必須要帶有“群眾味”。
形式上要有“群眾味”。一是不搞層層陪同。有的領導干部在走訪慰問時,經(jīng)常要下屬層層陪同,前呼后擁地場面鬧得很大。先不說路途中車輛等費用支出遠遠大于實際的慰問支出,還會大大增加了基層干部的負擔,甚至會嚇壞了被慰問群眾,不僅達不到慰問目的,還會拉遠與群眾的距離。二是不講群眾聽不懂的“官話”。有的領導干部與走訪慰問對象交流的時候,不能因人、因事、因景發(fā)自肺腑地進行深切問候,而是習慣于用秘書早已準備好的腹稿,滿口的“官話”、“套話”、“大話”,讓群眾聽起來既別扭、又費解。領導干部下基層走訪慰問,要多講一些群眾聽得懂、喜歡聽的家常話,這樣才能拉近與群眾的感情。三是不搞轟轟烈烈的“形式主義”。有的領導干部害怕聽到群眾反映問題、訴苦喊冤,在走訪慰問之前,先讓下面提前做好功課,專門篩選一些老實巴交的群眾去慰問,走進群眾家門后,也只是抓緊時間寒暄幾句,拍張照片立馬走人;有的領導干部更是嫌棄走訪慰問對象的家中環(huán)境差,坐不住“冷板凳”、喝不下“大碗茶”。這些領導干部一旦離開后,就再也不回頭,把一場送溫暖的慰問,搞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走過場游戲,使節(jié)日走訪慰問工作變了味、走了形。
內(nèi)容上要有“群眾味”。領導干部走訪慰問,應重在“慰”,貴在“問”,通過走訪來了解情況,通過解決問題來達到慰問的目的。要通過慰問活動,讓慰問對象得到慰藉,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和關愛。通過問困難、問心聲、問期盼、問建議,讓領導干部得實情、得民情、得社情,以更好地改進工作。走訪慰問不能簡單停留在節(jié)日前后,要真正了解社情民意,關鍵要把功夫下在平時。要經(jīng)常性地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要突出“造血”機制的建立和完善,要能夠在走訪慰問的同時,幫助群眾尋找到發(fā)展的路子,從而實現(xiàn)持續(xù)發(fā)展、長久幸福,而不是依賴于黨和政府的接濟。對于老黨員、老干部、老同志等,黨和政府既要主動關心,更要教育和引導其家人、子女多盡孝道、常伴左右,不讓老人感到孤獨寂寞,要發(fā)動全社會都來關愛老人、關心困難群體,形成濃厚的尊老愛老、扶貧濟困的社會氛圍。
歲寒時節(jié)見真情,寒冬慰問暖人心。走訪慰問是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好傳統(tǒng)、好方式,經(jīng)過幾十年的傳承,到今天更不能“變了味”。領導干部要把反“四風”的成效,通過走訪慰問的形式,展現(xiàn)給群眾看,要使慰問活動真正回歸到“送關愛、送溫暖,增感情、增才干,促和諧、促發(fā)展”的路子上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