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市雨湖區長城鄉有一名養鵝專業戶,去年養了1000多只白鵝,非常想擴大規模徹底脫貧。由于他科技水平不高,希望農技站幫他一把,指導他減少風險,擴大銷售渠道。但是鄉農技站的農技員已先后退休,鄉農技站成了“空殼站”,無法幫助他。(人民日報2月14日)
為農增智,為農解憂的農技站成了“空殼站”,在精準扶貧工作的關鍵期,出現這樣的報道,雖令人驚詫不已,卻又深感在情理之中。現在的許多農技站雖然保留了編制,也有人員在值守。但這些“留守”人員,要么技術已經落后于時代,只能靠經驗吃飯;要么沒有技術,只能在上級的指導下,搞搞技術宣傳;要么干脆就委托給他人經營,成為農藥、化肥、種子等銷售部。如此情形下,許多鄉農技站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空殼站”。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農技員隊伍作為鄉鎮助農脫貧增收的主力軍,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并非一日兩日,僅僅是基層留不住人才的真實寫照之一。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真正懂理論和實踐水平很高的農技員,在市場上往往是供不應求,如曾有老板為懂得草莓種植技術的農技員,開出的基本年薪就是20萬。呆在農技站,一年收入最多5至6萬,還得扣掉醫保、社保等,到手的錢就更少。相較之下,4至5倍的差距,如何留得住人才?人才又如何會來?
一方面是留不住人才,一方面是人才不愿來,長久下去,即使鄉農技站的飯碗是不銹鋼的,還是難免成為“空殼站”的命運。但現實中農戶對農技的需求卻在日益增長,加上國家助農脫貧增收政策的推動,必須要有一支與市場經濟相符的農技隊伍,對農戶進行科技扶貧,才能既滿足農戶的需求,又指導農戶找到合適的種養目標,并規避一些常見的市場風險。這迫切需要政府轉變管理思維,以服務的心態,引入市場力量,發揮類似黑山羊、珍珠雞等農技類公司的作用,填補農技隊伍青黃不接帶來的窘境。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許多部門在幫扶過程中,已經意識到:推進中央“十三五”脫貧目標,只有增強農村自身的“造血”功能,讓農戶有一技在身,才能讓村民立志增智,幫助村民徹底刨掉窮根。靠資金物質幫扶,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因此,鄉農技站成“空殼站”并非全是壞事。政府在自身力量一時不足的情況下,甘當保姆或服務員,以開放的心態應對困難,以靈活的手段解決問題,反而有助于各方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中來,共同唱響一曲脫貧增收致富歌。
作者地址: 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政務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