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2月21日出生在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的賈平凹,是當代中國最具叛逆性、最富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作家。他的散文與小說作品都多專注于鄉村題材的深耕,充滿了對社會、人生的獨特感悟。他常說:“寫鄉村題材是宿命的呼喚,我是鄉村的幽靈在城市里哀嚎。”
賈平凹
鄉村情節“賈家老四的兒子回來了!”
賈平凹說自己19歲前,沒有走出過棣花街方圓三十里。離開家鄉后,他記憶最深的還是自己的家——那個樸實的小鄉村。
多少年來,賈平凹逢年過節都一定會回到故鄉。他常說:“我每每一進村鎮的街道,村鎮人并不看重我是個作家,只說賈家老四的兒子回來了!我得趕緊上前遞紙煙。”
賈平凹與老鄉交談
賈平凹在城里的小屋在相當長的年月里都是家鄉村里街坊、老鄉親在省城的辦事處,他更是備了一大摞粗瓷海碗,好幾副鋼絲床。村里一來人肯定要來賈平凹家里吃撈面,腥油拌的辣子,大疙瘩蒜,喝酒就劃拳,有時甚至惹得同樓道的其它城里人家怒目而視。
但賈平凹不在意這些,他總是很驕傲的和家鄉人說“棣花街上發生了任何事,比如誰得了孫子,是順生還是橫生,誰又死了,埋完人后的飯是上了一道肉還是兩道肉,誰家的媳婦不會過日子,誰家兄弟分家為一個笸籃致成了仇人,我全知道!”
他的鄉村故事的“愛和美”
上世紀80年代,當文學界普遍還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撫摸傷痛、控訴罪惡時,賈平凹卻以一個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發現、描寫著鄉村故事的“愛和美”。他的《滿月兒》、《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著一支清新動人的柳笛,引起評論界的注意。1978年,年僅26歲的賈平凹憑借短篇小說《滿月兒》獲全國獎項。
賈平凹在西安家中
當時的他從鄉村走向城市,有對城市的向往,又有對鄉村的留戀。這種情緒很微妙,體現在他寫的故鄉山水人情,傳奇鬼怪中,情節明朗,棱角分明,他的斗志一目了然。
然而,九十年代《廢都》被禁的風波幾乎砸垮了賈平凹,當時的他一度低落。賈平凹回憶當時曾說:“一夜之間我成了流氓作家、反動作家、頹廢作家,帽子戴得特別大。”
在這之后,賈平凹原來唯美、抒情的文風,漸漸發生改變。如果說《秦腔》寫的是農村文明的逐漸凋落,那《高興》就是在寫失去土地的這批人在城市里,造就的另一種新生的文明。
賈平凹非常熱愛書法國畫
“我是鄉村的幽靈在城市里哀嚎”
20世紀,面對中國農村的現狀,賈平凹推出了《帶燈》、《老生》等作品,這時的賈平凹冷靜了許多。他開始面對問題,深刻思考。用輕松的筆調,寫深沉的情感。對于農村,他不再用世外桃源的情懷去書寫。對城市,他也不再暗含一絲排斥。
2015年8月賈平凹獲得首屆絲綢之路木壘菜籽溝鄉村文學藝術獎,評委會在給賈平凹的授獎詞中寫到:“中國現代以來,鄉土敘事構成了壯闊蒼茫的文學高原,賈平凹以其執著的、不斷演進的寫作,建造了連綿險峻的山脈。多少年后,人們會在賈平凹的小說中回到已經失去的故鄉。人們將會發現,這個作家所銘記的一切,比任何史書都更真切地見證著經歷現代性蛻變的古老文明。”
賈平凹于書房
對于鄉村題材創作的初心,賈平凹只是淡淡地說:“我習慣了寫它,我只能寫它,寫它成了我一種宿命的呼喚。我的感情在鄉村,我是鄉村的幽靈在城市里哀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新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