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什么是鄉村的未來?

[ 作者:中奧城投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4-11 錄入:王惠敏 ]

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國的城鄉關系已經從“城鄉二元”結構轉向均衡過渡的“城鎮鄉”結構,縣鄉的發展水平越來越成為評價城鎮化質量的重要依據。從政策層面看,鄉村建設將是“十三五”時期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主要內容之一,發展成果惠及鄉村將成為重要發展導向。在“互聯網+”浪潮下,鄉村建設正經歷著“科技革命”,我們不禁思考:城鎮化進程中真實縣鄉的發展水平越來越成為評價城鎮化質量的重要依據。的鄉村情況?互聯網技術能給鄉村建設帶來怎樣的驚喜?未來居住在鄉村里的人能否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務?

1、城鎮化進程中的真實鄉村

毫無疑問,鄉村廉價的土地、勞動力、自然資源為我國城鎮化提供了原始資源,工農“剪刀差”、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等特殊的城鄉關系亦是中國城市快速成長的重要原因。過去的30多年中,有些鄉村演變為了城市,有些鄉村被城市的擴張所吞沒,有些鄉村還在城市中“茍延殘喘”,有些鄉村還在城市的邊緣“荒蕪”。在以城市為主體的時代,鄉村始終扮演著“若隱若現”的“配角”角色,并按照與城市的距離或關系,被分為了“城中村”、“城邊村”、“城郊村”等,可以認為過去30多年的發展中傳統鄉村一直在“退縮”和“消失”,并不斷滿足城市及城市人的需求,鄉村人卻因為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等被排擠在城市之外。也許,“鄉愁”的提出體現的正是我們這一代還有傳統鄉村記憶的人對鄉村價值的呼喚。

近年來,在城市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的背景下,城市政府對鄉村的發展投以了更多的關注,多年發展的積累開始外溢到傳統鄉村地域,從2005年新農村建設到2008年美麗鄉村再到2013年的“鄉愁”,加之各地“美麗鄉村”試點的不斷涌現,似乎讓人感覺到了“鄉村時代的回歸”。

基層政府通過環境整治、業態重塑、建筑修復等方式,使原來破敗的鄉村煥然一新,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獲得了極大的改善,并通過引入(或建立)專業公司發展旅游業或經濟農業,以繁榮村莊經濟。通過合理的利益分配和經營引導,這些示范村還大幅度地提高了本地村民的收入,實現了鄉村人口的回流,外出村民返村創業成為普遍現象。對于老齡村民而言,除了缺少足夠的醫療設施和服務之外,示范村已成為良好的農村養老型社區。

然而,是什么力量改變了這些村的發展軌跡呢?主要是城市財政的投入,是城市資本改變了這些示范村的發展軌跡。作為示范工程,示范村不僅獲得了規劃、建設的資金支持,還在基礎設施上獲得了配套支撐,如與城區的道路連接、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的覆蓋,甚至在村莊營銷和推廣上,政府仍作為主要的承擔者。雖不少示范村已盡可能實現“政府-開發公司-村集體-村民”四者之間的利益和權責的均衡,但政府的角色卻從未減弱過。此外,示范村多位于區位條件優越的地方,本身亦具備進行商業開發的自然條件,如以茶為主題、以溫泉為主題,等等。對此,作為旁觀者,我們會對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和可推廣性產生疑問。

這種外力主導下的鄉村還發生了哪些重構呢?為發掘村莊潛在的經濟活力,一般規劃都會對村莊空間進行調整,以兼顧本地村民、開發公司與外來游客的需要。除空間物質層面外,村莊空間的調整還對鄉村鄰里、鄉村文化、城鄉關系產生影響。在鄰里結構上,傳統熟人社會將被打破,通過商業經營(如物業出租、雇工)將向熟人與陌生人社會過渡,形成以“村民-新經營者-游客”為主的新鄰里結構。在鄉村文化上,傳統民俗文化將被進行商業開發,同時村莊的宗廟空間將被重新調整,為盡可能集約用地,傳統“人神分離”的空間將轉為“人神合一”的新空間(如“墳地”與“土地廟”的合一)。在城鄉關系上,將進一步強化村莊與城市的關系,“城興”則“村興”,并且在村莊的社區組織上將更多地依賴于基層政府的派駐機構,如社區服務中心,城市向鄉村的延伸越發明顯。

就當前的村莊規劃和建設引導而言,多為在規范化、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下進行編制的,然而,這種“工業化式”的模式其實與中國傳統的鄉村建設模式是相違背的,中國傳統村落的形成大多經歷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漫長歷程,我們當前對村莊的努力能否獲得歷史的認可呢?當前的規劃是否加速了鄉村的城鎮化呢?也許只有時間能回答我們心中的疑問。

2、“互聯網+”對鄉村的影響

在政策的呼吁下,縣級政府發起了返鄉創業大會,一直以傳統農業為主的鄉村,也開始積極發展電子商務了:不僅成立了電商協會,有了電商園區,淘寶、京東、蘇寧等已經建立村級服務站。村里不少人家裝上了寬帶,用著智能手機,通過微信與親戚朋友聯系,或者兼職做起了微商,一些有商業頭腦的鄉里人已經利用網絡把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到國外。

多年來政府總是在號召支農、反哺三農,但是任何外來的一時的補貼、支援都不如激發鄉村人追求自身進步的動力與潛力,互聯網就是可能達到這種效果的神器。在媒介稀缺的鄉村,互聯網的作用與意義可能比在城市更大。因為它可以讓鄉村與城市直接共享精神資源,幾乎毫無環境成本地為村民提供接觸世界、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機會。當城鄉之間的信息路網完全暢通時,誰還愿意費力跑到大城市堵車吸霾呢?幫助多數村民能用上互聯網,將是繼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視之后中國鄉村又一個具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現實是真正使用互聯網的村民比例大大低于城市居民,城鄉互聯網普及差距在不斷拉大。除了補貼種田、農機、蓋房、沼氣,政府是否也該對村民上網進行補貼或實行差異化價格呢?

在教育培訓村民使用互聯網方面,政府與政府掌握的教育體系、傳媒體系也大有可為。當物流網絡逐步延伸,村民普遍學會上網,互聯網在鄉村與城鎮也將成為創業與農業現代化的利器。那時的鄉村還會缺少年輕人嗎?

3、未來鄉村中人的發展

一直以來關心鄉村建設的人都在問:我們的鄉村,能否在冷清凋敝與大拆大建間,尋一條既留得住鄉愁,又生機盎然的發展之路?對此,筆者認為,除了發展經濟外,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是完善人的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希望未來的鄉村是一個有靈魂的鄉村,有文化的靈魂,有文化的精神??墒窃诮裉斓泥l村,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已經出現斷層。而政府送給基層的有些公共文化服務正在遭受“水土不服”,農民“不買賬”,鄉村文化建設在實際意義上面臨“空虛”化。

上文中的“互聯網+”算是文化建設的基礎。政府十多年推動廣播電視、電信、金融服務、公路、客車等“村村通”工程以來,所有“村村通”的協同效應已經開始顯現,借助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模式,今日農村已經涌現出大量的“淘寶村”、“淘寶鎮”,很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才也開始回流,城鄉之間的鴻溝有望彌合,鄉村中服務于人的文化建設也就指日可待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廣覆蓋,農村人可選擇的文化活動也越來越多,如看電視、聽廣播、看書讀報、上網、打牌、跳廣場舞等。但是有些政府主導下的文化福利并不受農民“待見”,背離了文化惠民的政策初衷。例如,農家書屋在一些大的自然村還有效果,可是對一些小村,同時也是山村的地方,出外打工的人多,即使有了桌子、凳子、書架、書,結果還是沒人看。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農村群眾更愿意去宗教場所參加規律性、儀式性、平民性的活動。

因而,農村文化建設應該是政府外部的文化供給與村莊內部承接相互作用的過程,兩者缺一不可。

結語: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鄉村已經慷慨地獻出了自己的人力、物力資源。在新一輪經濟計劃開局之時,政府乃至全社會都應該給予鄉村更多的關注。留守兒童、鄉村空巢化、戶籍改革、土地政策、教育醫療資源、養老保險、鄉村文化重建等等,都是擺在我們面前最現實的課題。在正確的政策導向下,我們期待并用自己的實踐見證更好的中國鄉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北城鎮化聯盟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一 | 日韩欧美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精品国产制服丝袜 | 亚洲就去吻婷婷网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福利 | 特黄少妇60分钟在线观看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