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一般來說,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的,誰貧困就扶持誰。在全國精準扶貧推進過程過,大多地區都采用了農業產業化來助力精準扶貧。
很多地區都因地制宜,種植了適宜本地發展的產業,特色農產品、藥材、果蔬等。而大多地區的產業化也都是取得了巨大成功,帶領了人群群眾生產致富,或者正在帶領人群群眾生產致富。然而在農業產業化的工程中,產生的一些細節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雖說不能直接左右產業化的成功與否,但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來看能夠盡善盡美豈不美哉樂哉。這些細節問題如下:一是后繼生產乏力。農業產業化很多地區都是在年前或者年初進行的,老百姓資金較充裕,響應熱情很高,紛紛出錢買樹買苗(政府補貼,遠低于市場價)投身農業產業化。雖單價便宜,由于總量大,很多老百姓手頭也緊張起來。我在3、4月份經常下村走訪過程中,很多老百姓提出無錢購買小豬崽、雞鴨壓力都很大,錢都拿去買樹苗了。3、4月本就是農村養小豬的時候,根據實際了解情況,此時小豬20元一斤,一只輕則40來斤,重著7/80斤。一兩千元一只的“小豬”,現在商人人心不古。二是基礎設施不完善。這里指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并不是指需要花多少錢,購買什么先進的設備。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農田開墾出很多溝渠,利于雨水排泄,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很多地方的農田開墾出來的溝渠,利于農業生產,弊于群眾生產。利于農業生產,溝渠本就為此而生。為何說弊于群眾生產,溝渠開墾過程中,很多地區并沒有實事求是,開墾出過寬、過大的溝渠。在實地的走訪中,我20多歲的人都很難一步跨過,更何況一些年齡相對較大的老人?這是十分不便于老百姓生產的,而且在生命安全上也有很大的隱患。這些問題也許只是個例,更多地區都做得更好。這些問題可能并不能直接左右產業化的成功與否,但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來看能夠盡善盡美豈不美哉樂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張家界在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