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紀委網站發布消息稱,重慶市水利局黨組織副書記、副局長、總工程師冀春樓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水利系統又一位官員應聲落馬,再次引發人們對“清水衙門”中腐敗現象的關注。
在公眾意識里,那些油水多的部門,官員容易腐敗,因為其有實權,經手的錢多,行賄的人也多。而那些權力相對較小的部門,由于工作范圍有限,經手的經費也比較少,所以沒有多大“油水”,故被稱為“清水衙門”。然而,梳理近幾年的貪腐案例可以發現,一些所謂的“清水衙門”已儼然成為不少人從中牟利的“油水衙門”:浙江義烏市氣象局原局長毛樟林在氣象局整體遷建中瘋狂斂財,“一千元不嫌少,數萬元不嫌多”;重慶市永川區農技推廣站原站長周忠友、原副站長凌玲和一名企業老板共謀,僅秧盤一項就虛報銷量188萬余張,騙取專項補貼46.2萬元;杭州電力局路燈管理所原會計徐玥明則在多年間貪污電費達588萬元……面對這一件件驚人的腐敗案例,人們不禁要問:“清水衙門”何以變成了“油水衙門”?
其實,“清水衙門”是相對而言的,問題的癥結也不在于“清水衙門”本身,而在于權力不受約束。一段時間以來,公眾一直認為“清水衙門”無權無勢、無利可圖,可謂是腐敗的“免檢區”,因而處在監督的邊緣地帶、甚至監督的盲區死角。但只要是“衙門”,就有權力;只要有權力,哪怕是微小的權力,都有腐敗的可能。在權力不能得到有效制約的地方,別幻想有什么清水衙門。監督不嚴、監管缺失,自然會導致一些“清水衙門”變成了“獨立王國”,變成了腐敗的“重災區”。所以,我們要從根本上防止“清水衙門”成為“油水衙門”,必須將反腐的觸角延伸到所謂“清水衙門”的每一個角落,做到無死角、無盲區。
首先,要加強對“清水衙門”黨員干部的廉政教育,引導其正確行使手中權力。俗話說,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善用則利國利民,濫用則反傷自身。所以,不管是在“清水衙門”、還是“油水衙門”,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都要時時自警、處處自省。對手中的權力,要有敬畏之心,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謹慎,不斷強化自身的公仆意識和服務意識,時刻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而決不能將其作為斂財的工具。
其次,要進一步堅持簡政放權,建立并完善事務公開機制。雖然說是“清水衙門”,但也有一定數額的辦公運行經費,還會因基建、科研等有一些專項經費,一些與民生相關的部門還會有專用的惠民資金。對這些經費的使用,從立項到申請、從劃撥到發放,不論數額多少,都應該堅持方案公開、去向透明,并接受社會各界監督,防止一些“清水衙門”的負責人從中發現了“商機”,利用手中權力搞“暗箱操作”“雁過拔毛”,從而遏制腐敗發生。
第三,要加強執紀問責,對腐敗行為堅持“零容忍”。發生在“清水衙門”的腐敗案件,足以說明這些“清水衙門”的黨風廉政建設存在薄弱環節,對其權力的行使也存在有監督滯后、缺位、錯位問題。所以,我們要加強對這些“衙門”領導干部的監管,暢通舉報通道,以“無縫留痕”的監督斬斷權力尋租的鏈條。對出現的腐敗行為,不管涉及什么人,都要一查到底,絕不姑息,該處分的處分,該免職的免職,該移送司法機關堅決移送。
古人云:“吏不廉平,則治道衰”。因此,要防止“清水衙門”變成“油水衙門”, 必須強化執紀監督問責力度。只有給“衙門”里官員手中的權力涂上“防腐劑”、戴上“緊箍圈”,使其一言一行都受到有效約束,才能在“清水衙門”中形成不敢貪、不能貪、不想貪的廉政氛圍。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