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土地的棄荒現象比比皆是,已成為我國邁入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塊不可忽視的絆腳石。目前,從我國農業整體的態勢來看,不管是從生產模式、管理方式,還是從市場交易上看,都不是我們期盼的那樣一片欣欣向榮,值得樂觀的繁榮景象。
農村荒地的現象如何產生
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原始和低級的生產模式、粗放式的管理、閉塞的流通渠道和低迷的交易市場,讓很多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紛紛拋棄從事了多年的老本行背井離鄉地去外出務工。
曾和幾個年近半百,在工地上打零工的農民工聊天,其中這樣一段話語讓我心酸,“一年到頭,黑水汗流,看天吃飯已經非常被動,而如今快要慘絕人寰的市場價格更是讓人沒有繼續種植的勇氣。我們這些人,雖說沒文化,就是到工地上做一些體力活,一天到晚也能掙上兩三百呢!啥心不用操,就是累點我也愿意!”
說到底,還是現階段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不掙錢,不掙錢,不掙錢。不可否認的是,這樣也會為國家的發展形成阻礙,尤其是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外有憂患的發展中國家,產生的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何消滅農村荒地現象
消滅農村荒地現象已經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農業大事件,發展才是硬道理。因此,還得從人員配備,政策支持和產業化等方面著手。
首先是人員的配備
土地的整合已經是未來生產中最關鍵的第一步了,因此,土地整合后的消荒初期需要機械化程度高的操作和大量人力,解決生產之需。
農民工從城市向農村的轉移成為一種需求,這樣的話,他們可以兼顧家庭,又有從事的經驗,保障收入來源。
部分有生產力的留守人員也可以在選擇就近生產,體現自我生產價值,養活自己。而對于社會來講,既可以有足夠且穩定的生產力,又能使得社會資源能夠得到平衡分配,避免社會動蕩。農作物生產投資者包括土地承包者和投資人,也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是政策的扶持
國家應該加大支持力度,不僅僅體現在經濟的補貼上,更重要的是農技人員的培養和有目的性地向農村進行分流,從根本上科學化地解決管理問題。畢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嘛!
最后打造農業產業化的模式
市場的開發就顯得至關重要。生產初期市場方面可以選擇合作生產模式,成體系規模后,要學會建立自己的供應鏈,讓農民有更多的主動權,也能更多的受益。
合理的規劃、科學化地生產管理模式、良性的市場導向,是土地棄荒的基本保障。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國的農業能夠真正地蒸蒸日上、欣欣向榮。期待......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頭條號 今日新農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