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一管血,就能測出身上有哪些致病基因,測出患癌風險從而進行有效預防?日前,家住武昌光谷的陳小姐聽信基因檢測公司的宣傳,花4萬元做了一套關于癌癥的風險評估檢測,然而結果拿到手后令人瞠目結舌:長達數百頁的報告布滿密密麻麻的生物學概念,放眼望過去只看到了“乳腺癌”、“基因”、“藥物”這幾個熟悉的詞。(10月8日武漢晚報)
身為一家外企的高管,武漢陳小姐算得上一位名副其實的職場贏家,然而即便是這樣一位令人艷羨的社會精英,最近也遇到了一件糟心事,由于擔心自己也遺傳上母親的乳腺癌基因,其花天價把全身上下一整套有關癌癥的風險評估檢測都測了個遍,但令人瞠目的是,最終拿到的測序報告既未闡述自己攜帶有何種致病基因,也未針對患癌風險給出任何預防方案,而只有一本布滿生物學概念的“基因天書”,讓人不知所云。
隨著人類23對染色體完整基因序列圖的解密,基因測序等最新科研成果距離公眾的生活越來越近,而名人明星采用基因測序來抵御癌癥侵襲的鐵證實例,在讓基因檢測進一步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過程中,也讓越來越多的商家盯上了這塊潛力強勁的市場蛋糕,一時間,所謂的“生命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試圖搶占與瓜分基因測序這個新興市場。客觀而言,普通大眾能夠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種種便利與好處,這當然值得肯定,也充分說明商家有著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商業嗅覺,但在商業推廣的過程中,基因測序技術卻明顯地走偏走歪了,逐步地淪為了不法商家的“忽悠神器”甚至斂財工具。
對于基因測序這一新生事物,輿論有贊有彈,有人認為其有著廣闊的醫用前景,通過測序,可提早發現、預防,并針對性地治療疾病,將致病基因扼殺于潛伏期,為全人類帶來福音。但也有人覺得,五花八門的測序項目并沒有多少準頭,“包測百病”的廣告宣傳不僅有些言過其實,測習慣、測秉性、測天賦等營銷噱頭還存在誤導公眾的嫌疑。以上兩種說辭究竟孰是孰非?在筆者看來,都有幾分道理,但一味地崇拜與全盤地否定,未免都有失客觀公允。原因就在于,截至目前,很多疾病的遺傳機制醫學界尚不明確,與此同時,絕大多數生命企業乃至醫療機構所采用的基因測序媒介,比如診斷試劑、軟件、器械等均未通過相關部門的審批注冊,不管是技術條件還是外部環境,都為基因測序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提高了推行的難度和門檻。另一方面,基因的表達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人體內的基因數以萬計,且有顯隱性之分,即便是相同的基因在不同的背景與外界刺激之下,也可能具有不同的表達形式。從醫學上講,人人都有原癌基因,其激活與否、表達與否,都有著明顯的個體差異,不僅受制于家族遺傳、身體素質等自身因素,還跟外界的誘導與刺激密不可分。因此,基因測序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性的疾病預防手段,對于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基因測序技術,也許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等著人類去開發、去挖掘、去探索,偏執地棒殺與否定對這一新興技術的進步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當然,并不是說基因測序就一無是處,恰恰相反,在預測患癌風險方面,基因測序至少在目前看來,已經表現出絕對的優勢。比如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比如美國明星安吉麗娜?朱莉,都曾采用基因測序的方法來抵御癌癥侵襲,這足以說明,基因測序也有積極的一面,也有值得深究與鉆研的必要和價值。
其實,基因測序技術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問題是公眾對于這一新興技術所表現出的態度,面對“基因天書”,盲目地捧殺與偏執地棒殺都不可取。基因時代,公眾既要警惕陷入迷信盲從的怪圈,也要避免墨守陳規、固步自封,既需要從業人員乃至商家拿出專業素養與業界良心,做好解讀解釋工作,同時,更需要廣大民眾保有一份理性,切勿過度放大甚至神化基因測序的功效與“魅力”,須認識到基因測序只不過是一種致病基因的預測手段,既無法包測百病,也不能預測命運,千萬別淪為基因測序技術的奴隸,將習慣、秉性、命運等后天的發展牽強附會,全盤地歸罪于基因。
作者地址:四川省樂山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