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楊迪:鄉村老手藝,應體面地走向市場

[ 作者:楊迪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0-28 錄入:實習編輯 ]

傳統手藝人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歸功于《長江日報》近期的一篇關于武漢黃陂木匠黃道正的報道:黃道正曾經是方圓幾十里手藝最好的木匠師傅,幾代人的積累讓他能夠做出非常復雜、精細的木制品。然而這些年來,他的手藝卻面臨無人傳承的尷尬局面。即便如此黃道正依然執著又小心地保留著自己的那份驕傲。家里一代代傳下來的幾十首做木匠活兒的口訣、打油詩,66歲的他依然背得麻溜。

其實在很多人的記憶中,都存留著一些有關鄉村手藝人的記憶。隨時都可以調出來縈繞耳畔的吆喝聲:“磨剪子嘞,戧菜刀……”在我出生的那個中部小城,這曾經就是家旁邊最繁華的那條街巷里最有特色的聲音。每當聽到那句渾厚嘹亮又拖得長長的“磨剪子嘞,戧菜刀……”年紀還小的我總會從窗戶探出腦袋,往樓下看那人的模樣。那是一個騎著二八大自行車的老爺爺,戴著一頂解放帽,穿一身藏藍色衣服,像魚兒一樣順滑地穿梭在那條擁擠的街道上。車座上掛著的那些簡易行頭,隨著車輪叮當作響。如果有人需要磨刀,聽到這清晰的吆喝聲,也會如我一樣從窗口探頭將他叫住,老大爺就會不急不慢地在院門口支起攤子,將工具一一擺出:水壺、戧刀、錘子和磨刀石。街坊鄰居看到他在,也會取出家里用鈍了的刀具讓他打磨一下。

在家鄉城市那匆匆忙忙的歲月里,鄉村手藝人或是為了生計,或是慣性的喜歡,或是為了祖輩傳承,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著那份“匠心”。木匠、磨刀匠、鐘表匠、修鞋匠……他們精工細作,用心打磨,成就了一個個精品,滋潤了人們的生活。然而時代變遷,城市迅猛發展,高樓大廈取代了狹窄小巷,鄉村手藝人也變得青黃不接,漸漸消失在了街巷中……

傳統手藝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隨著現代化工業文明的到來,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受到沖擊,傳統手工藝的生存土壤與環境也逐漸瓦解消失。而工業社會的手工藝品不再依靠手工作坊,既然“規模化”和“批量化”的生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精工細作”的傳統手工藝在某種程度上也只能退居后舍。現如今,傳統的老手藝人多是在鄉村,收入較低。而對于鄉村的大量年輕人來說,既然外出打工可以掙到更多的錢,便不會有人想要學習這些精工細活的手藝。加之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更加追求高效率,匆忙中也無心去學習那些費時費力的傳統手工藝。如今一些鄉村傳統手工藝品的功能也已轉變為觀賞、收藏,實用性的大大降低又進一步萎縮了鄉村手工藝品的市場。

據2015年《中國傳統手工現狀調查》,我國86%的傳統手工從業者分布在農村、近7成年收入在2萬元以下、近6成尚未找到繼承人、近7成受訪者對傳統手工的學習意愿不高。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的現代化,我國傳統鄉村手工藝生存環境漸趨惡化,保護現狀普遍堪憂。

鄉村老手藝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記錄者,是鄉土記憶的關鍵承載者,是鄉村生活的溫情見證者。在時代的浪潮中,它們不可避免會走向衰落,但是這其中,仍然不乏許多值得保留,也應該保留的內容。慶幸的是,近年來許多地方也加強了對鄉村老手藝的保護挖掘等相關工作。

然而,要想將這些文化遺產傳承下去,不能只靠搖旗吶喊,也不能只靠政府的信心和決心。鄉村手藝人也要適應時代需求,不斷推陳出新,從傳統文化和社會現實中汲取靈感,創新出貼近生活、更加實用的手工藝品。除此以外鄉村老手藝還要和市場相連,用市場的力量培養工匠精神得以生存的土壤。手藝有了市場,技藝就會變得更加體面,也就會有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學習。也只有這樣,鄉村老手藝才有傳承下去的動力和載體。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2016-10-2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丝袜中文综合 | 亚洲国产综合视频 |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午夜福利片 | 在线成人影片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