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互聯網介入三農感性大于理性

[ 作者:農業互聯網觀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07 錄入:實習編輯 ]

鄉村經濟尚是一只小雞,無法生蛋,需要幫助它長大,之后才有可能幫著把蛋賣出去。這就提出一個要求,不做一錘子買賣的,不以救世主的姿態來拯救民間疾苦的。

此次調研14天,針對中國某村進行深度調研。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較好,但村農收入尚未得到實質提高。調研之初先對全村初步摸底,再分片區分組走訪,44個村民小組全部走到,接觸不低于200戶家庭,訪談近400人。訪談重點為村支兩委(村干部)、村民小組組長、各類典型家庭。

訪談之初,我準備了若干國內頂級院校及機構的鄉村調查問卷,計劃按問卷形式訪談,但不具有實際操作性,設置的多數問題無法實現調查。正因為此,此次調研方法沒有、也不能按學院派辦法,而用了田野調查的路數。由此也引出我此行的一個整體思路,我希望以落到實處的訪談,相關數據的收集,為公司同仁提供對一個鄉村的整體感性認知,進而對數據分析的理性思維予以補充,完善對整個項目的把握準度。這一設想也在調研中得到了實際印證,現任村支書對我說了一句極具智慧的話,“農業是個感性的東西”。

理性屬于少數人,樂觀與悲觀主義盛行

說出“農業是個感性的東西”這一番話,是來自該村的現任村支書,他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搞漁場養殖,同時搞土地流轉,現今有3000多畝漁場以及50畝未使用土地,為全國休閑漁場示范點,固定資產1000萬,年收入不低于200萬。但是,外表風光無限的他有一隱憂:兩個女兒都在城市工作,不愿回來協助他打理漁場,甚至認為在農村發展是沒什么臉面的事情。此外,他深刻認識到自己的漁場并沒有經營到位,既希望把互網聯業務展開,又苦于沒有人手,擔憂自己將如何適應即將到來“農業革命”。

相比之下,絕大多數的村民對未來處于悲觀與樂觀的兩個極端。我走訪期間,所遇到的多數情況是老人與孩子、婦女留守在家,主勞動力外出打工,在家的村民以種地、養魚、打零工為主業,全家收入以外出打工為主。與此同時,一些家庭困于疾病、事故等帶來的貧困之中,無法走出。村民若要想發展某一個農業項目,首先缺的是資金,其次為技術,還有平臺、銷售等。這些問題今他們望而生畏。

一位年輕人說,要回村里發展,必須滿足每年不低于8萬的收入,并且手里還得有10多萬的資金應對發展前期兩年的家庭開銷。這種悲樂狀態極為普遍,村民不太會關心某個項目是政府還是企業搞的,關心的是能否給他帶來實質利益。與之相對的是,一些在外拼打多年的年輕人持過于樂觀的態度,比如某組的一個年輕人在外地發展多年,在十一假日期間回家,與我聊到他的想法。他認為村里的所有人都搞法陳舊,包括村長等人在內都沒有掙到錢,只要把電商等引進村里,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另一位在外拼搏的年輕人也在計劃回村發展農業,他認為村里的事情好辦,只要承包一片土地,投些錢進來就很好發展了。

從調研的角度來看,底層村民的悲觀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認知水平及信息壁壘,回歸的年輕人則因對底層鄉村社會缺乏深入認知而導致的。前者較好理解,后者也不難理解。多數出自鄉村的年輕人自小脫離了鄉村社會,已適應城市生活的各種社會法則,但這些法則并不適用于鄉村。不少村民平時有些土地閑置,但要有人大規模承包,則會持觀望、質疑、對抗等態度。自古以來,鄉村作為一個夾雜著地緣、血緣、世代恩怨、基層自治、自給自足等復雜因素組成的存在,可視為一團混沌,外界或新的勢力介入,必然會受到較大阻力。

誰是底層江湖的老頭,重視村支兩委的地位與作用

事實上,無論是在鄉村承包一片成規模的土地,還是計劃一項稍大的項目,或是引進一股新勢力,村支兩委(即村干部)是繞不過去的。自古以來,中國鄉村治理關鍵在于人治。從社會管理上,村支兩委對上承接鄉鎮、區縣一級,對下聯絡各組村民,既是黨政的代理人,也是村民的代理人。中國現今互聯網企業可以在城市呼風喚雨,但尚少有能真正介入鄉村內部的。

電商可以為鄉村帶來一些商品,甚至拉動一些農產品消費,解決鄉村內部公共事務、集體訴求等核心問題的互聯網企業并未出現?;蛟S在未來,鄉村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個體農戶成為互聯網農業的主流。不過,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村支兩委在廣泛的鄉村一定是集體事務的代理人。即便是在未來,村支兩委也會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個體農戶的抗風險、土地流轉、資金投入都欠強大,集體經濟在鄉村素有傳統可循,有經驗可依。

因此說,我們需要正視村支兩委的地位、作用、力量,與村干部打好交道。同時,也要注意怎樣才能與村干部打好交道。

幫助十個人不如發展一個村,宏觀視野與單一個體的統一

在農村的近半個月時間里,所見所聞與多數鄉村大同小異,故事是不同的,但命運是相同的。鄉村之所以處于混沌狀態,從生產的角度上看,多數家庭各自為戰,小打小鬧,有著各自不同的需求與痛點,可視為紊流。即便是有少數幾戶發展種、養業較好,但改變不了這個大體局面。

受城市生活壓力加大,媒體輿論造勢等影響,一些年輕人開始嘗試在村里發展農業項目,基本上處于單兵作戰的形式。這些人分屬不同類型,一是回鄉創業、自身條件好、全心投入,二是條件不成熟、順帶著玩的心態,三是長期生活在鄉下、條件差,希望改變現狀。三種情況都有,在其他鄉村也常見。整體而言,第一種情況極少,第二種較多,第三種不是很多。以成功機率來看,第一種高,第二種稍差,第三種低。從宏觀層面來看,不管這些創業者是否會成功,他們能否拉動周邊村民,都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一個鄉村的整體局面。

以該村為例,村民集體反映的一個問題是種地難。人多地少,耕種成本高,年輕人絕大部分外出,種田主力為55歲至65歲的中老人。大家普遍擔心,5至10年之后,誰來耕種土地?一個很大可能性是,土地屆時將集中流轉至一些種田大戶。糧食生產將形成新形式的集體行為。這將對種子、農藥、化肥、農機、技術、銷售等方面產生深刻影響,各類需求關系逐步統一,節省大量成本。與之類似的,如果在其他的種、養、加項目,一個鄉村或片區形成較大規模地集體生產,共享技術、信息、資源等,各項生產成本都將大幅降低。鄉村內部生產活動也將改變混亂無序的局面,村民需求、痛點得到有序統一,更便于解決。

接地氣,宣傳推廣必須精準

順互聯網之勢發展農業是人心所向,但能得民心者廖廖。很多農民一聽我們是一個互聯網公司,多數人都以為是做電商的,興趣并不是很大。這里面有很多原因,一是之前有不少電商下到村里(鄉里里手、惠農網),并沒有做好,成了爛尾工程,給村民留下不良印象(解決不了問題);二是村里已有一些年輕人自身通過網絡購買或販賣少量東西,但快遞未到村里,體驗差;三是村民購買力低,難以消費大量電商產品,以長沖組一位女孩為周邊村民網購為例,全年總共才不到1萬元的總量;四,村民最主要的是關心能否通過電商掙錢,可否幫他們賣出農產品,但多數農產品又不具規模、流通、質檢等條件。

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鄉村經濟尚是一只小雞,無法生蛋,需要幫助它長大,之后才有可能幫著把蛋賣出去。這就提出一個要求,我們與其他多數互聯網公司的以往作風要有不同,不是做一錘子買賣的,不是以救世主的姿態來拯救民間疾苦的。我個人的經驗表明,需要與村民面對面地坦誠交流,最好能入戶訪談,拉一下家常,喝一杯茶,抽支煙。村民需要的是聽到實在話,最到尊重和誠信,交上朋友。拉橫幅、刷標語、上電視等宣傳手法需要搞一些,但一定不能是全部。這是第一點,宣傳推廣首要接地氣。

第二,從服務三農的企業宗旨來看,每一個農民都是我們宣傳推廣的對象。每一個農民都有自己的需求,老者要養老、病者要看病、種地人關心谷價、養豬的擔心肉價等不一而足,不同地區也有不同這就要求我們視各地情況而作分析,依具體情況而想辦法,精準地把我們的需求與不同鄉村、不同村民的需求結合起來。

其三,面對不同群體,我們的宣傳推廣也要精準。在調研的時候,有一些村民以為我是到村里調查村干部經濟問題的,有村民小組組長見到我跑掉的,有鄉鎮干部以為我是到村里販賣東西的,有村干部以為我是來掛職鍛煉的。面對黨政部門、村干部、村民,這會是我們以后工作的常態,如何向他們宣傳推廣,是得區別對待的。

總結

基于我一直秉持一個觀點:鄉村沒有那么好,也沒有那么差,因而沒有把第一調研的內容數據化。更因為農業與工業社會有著本質區別,它受到天氣、地理、社會變遷等影響極大,我希望為大家呈現以一個互聯網企業介入當今“三農”現實的一個感性認知。如果我們以互聯網思維真正介入到這場鄉村實驗,并引領風潮,我們會掀開中國基層政治經濟社會的改革序幕,互聯網思維會成長為互聯網精神。

這既是我作為一個互聯網新人的初識,也是我長期關注底層社會的一個思考。希望對大家有一點啟示,更多地希望請大家批評,共同進步。前路漫長,前程寬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界面新聞 農業互聯網觀察 2016-11-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级做a免费观看久久 | 色影音先锋国产资源 | 中文乱码字幕国产中文乱设 | 最新国自产拍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一级在线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碰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