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資源發展現狀
水資源是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是重要的環境要素。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對于確保社會經濟長期持續發展更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我國是世界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水資源短缺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水資源總量為,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耕地單位水資源僅占世界的二分之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水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從目前來看居民生活用水和環境用水所占比例在不斷增加,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的比例在不斷減少,但是農業用水量依然很大。據國外資料:一個國家的總用水量如果超過河川總徑流量的13%~ 15% ,在工業發達國家會有水荒之危,在農業為主的國家,則感到干旱的威脅。目前,我國年總耗水量占我國全部年徑流的19%,已超過上述指標,說明我國農業發展受到干旱缺水的威脅。
二、水資源存在的問題
1、水污染嚴重
目前我國不僅面臨水量的危機,同時水質危機也很嚴重。統計顯示,2003年我國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680億t(2/3為工業廢水,1/3為生活污水),比1980年增加兩倍。約有1/3的工業廢水和2/3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排人水中,造成82%的河流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其中嚴重污染的為1/4。農田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也加劇了水環境的污染。據統計,在全國七大江河水系的741個監測斷面中有 29. 1% 的斷面符合Ⅲ類以上水質,30. 0% 為Ⅳ、Ⅴ類水,40. 9% 屬于劣Ⅴ類水。水污染已出現由支流向主干延伸、由城市向農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滲透、由陸地向海域發展的趨勢。此外,利用污水灌溉是我國農田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目前污染面積為16000hm2。全國近一半城鎮農村( 3. 6 億人) 飲用水源地水質不符合標準。水污染造成的水質型缺水進一步加劇,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對水污染防治措施不力和投入不足,我國水環境面臨總體惡化的嚴峻局面,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保護水資源是實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的關鍵環節。在強調社會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的今天,在水資源利用方面須堅持防重于治、節水與治污并舉以及治理與發展并重的方針,確保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水資源分布不均衡
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很不均勻,與耕地和人口的空間分布也不相適應。我國南方水資源總量占全國總量的81%,人口數占全國的54.7%,耕地面積卻只占全國的35.9%;而北方水資源總量只占全國總量的14.4%,耕地面積卻占全國的58.3%。同時南北降水也分布嚴重不均,中國大部分地區年內連續四個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 ~ 80% 。因此,水資源中大約有 2 /3 左右是洪水徑流量,這就給防洪工作帶來了很大壓力,同時也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3、水資源利用效率低
在南方多水地區,水的利用率較低,如長江只有16%,珠江15%,浙閩地區河流不到4%,西南地區河流不到1%。但在北方少水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開發利用程度都要高于南方,目前的地表水利用率,海河流域達到67%,遼河流域68%,淮河73%,黃河39%,內陸河的開發利用達32%;而地下水利用率,海河平原淺層已經高達83%,黃河流域為49%。與此同時,水資源利用效率卻明顯偏低,水的浪費隨處可見,科學用水、節約用水做得還很不夠。中國農業水資源利用率很低,灌溉用水量超過農作物合理灌溉水的0. 5至1. 5倍以上,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僅40%左右,干旱地區地表渠系利用系數不足0. 4,噴、滴灌面積僅占全國灌溉面積的1. 5% ;灌溉輸水渠系水利用系數低,渠系水量損失率為50% ~ 60%,而日本僅為39%,美國22%,以色列小于10% ;農作物單位水量的利用效率大致比以色列低兩倍以上,以色列1 mm水可以生產1. 33 kg小麥,而中國平均只有0. 55 kg 左右,可見中國農業節水潛力很大,有很長的路要走。
4、水土流失和生態惡化現象嚴重
土壤作為地球陸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多孔結構的介質,具有很強的吸水和持水能力。由于土壤圈覆蓋于地球陸地表面有著巨大的面積和體積,因而構成除湖泊、江河外能夠保持淡水的最大水庫。但是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和人類長期活動的結果,我國森林覆蓋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也相當嚴重。2006年全國水土保持工作會議上水利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還有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3,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有200多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成為威脅我國生態安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制約因素。特別是西南地區的石漠化、西北地區的土地沙化、東北地區的黑土流失,以及遍布全國的坡耕地和侵蝕溝水土流失問題十分突出,都已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阻礙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
三、解決方法
1、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建立節水型社會
在農業領域必須采取綜合節水技術,即工程節水、農藝節水和管理節水,來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農業是中國水資源用戶中的用水大戶,所以農業節水潛力巨大,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業節水之后,預計可節約30%的水量。采取先進的灌溉方式,改地面渠灌為噴灌與滴灌,用水量可分別減少50%與30%;改大水漫灌為小畦或長畦分段灌溉,可省水20% ~ 25%;改造田間輸水設施,采取渠道襯砌,可減少水損失50% ~ 60%;采用低壓軟管輸水灌溉的用水量比一般渠灌節水33%。工業節水主要從改進生產工藝、調整產業結構入手,以低耗水、高產值的生產部門替換用水粗放型部門,降低萬元產值用水量,這樣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可望由現狀的60%提高到80% ,工業廢水的回收處理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工業需水量可望達到零增長。工業節水的關鍵在于控制廢污水的排放。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建設節水型社會才是解決中國干旱缺水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建設節水型社會,不是簡單地用行政辦法去節水,而是要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從而使水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使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增強。
2、建立節水的動機激勵機制
目前,中國的水價政策還不能激勵消費者采取節水技術。實施水價激勵機制已經被政府部門提上了議事日程。因此,改善目前經濟激勵機制的狀況,是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方法之一。為此,必須從消費者的經濟利益出發,進行水價制度創新,引進市場機制,界定水權,建立水權交易市場,變外在動力為內在的節水動力,激勵消費者開展有自身利益存在的節水活動,實現水資源最優分配。
3、水質污染的處理
污水是可以利用的劣質水資源,其開發利用不僅可以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而且對生態環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解決水污染問題的要點在于對排污行為進行嚴格的管理。政府應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關停那些耗量大、污染重、治污代價高的企業,對耗水量大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走節水農業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污水處理的治本的方法還是源頭控制,通過產業結構,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流失量的減少來控制水質污染。
四、結論
時空分布不均、水污染嚴重、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是使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化的直接驅動因子;供水不能滿足需水的缺水現狀和對水資源系統缺乏整體性、長遠性認識而使得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由地表轉向地下,無節制開采地下水引發了一系列環境與生態問題; 人類因缺乏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念、缺乏環保意識而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排放廢棄物而使得我們的居住環境受到了嚴重影響,水資源系統的承載力日益減小,這反過來又加深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小妖布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