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具曾是先人智慧的表征,農具的演進過程記錄了先人經驗的累積。工業革命之后,傳統農具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馬達、電動農機、農具等。的確,馬達電動機、農具有它的時代價值;馬達的出現,農夫不必在烈日炎炎下踩著龍骨車汲水,接受艷陽的暴曬;雨衣的出現,農夫不必再披著沉重的蓑衣,在水田中插秧。
但是人們在享受現代化便利之余,是否已一步步地失去人與環境間那股親密關系?而農具在形式、功能等方面又有哪些游憩機會值得我們去探討和挖掘?
以下亮眼辯景就農具之游憩潛力作如下探討,以供大家參考學習:
1、造型上
造型上具有特殊性的農具,較易引起游客視覺上的停留與注意。農具游憩利用的發展點,除了農具功能外,也可以擴展到意向上與造型上的利用。如風車的特殊造型,配合周遭平坦的田野景致,不管在游客的印象上或是實質上,都形成了一個相當強而有力的地標物。又如水車的特殊造型,可與洗手缽相結合,極易與其原始功能相互聯系而展現其在裝飾上的性質。
2、形式上
指形式的豐富性,形式可分為縱向的形式和橫向的形式。縱向的形式,乃指農具的演進過程,由傳統走向現代所經歷的各種形式演變;橫向形式乃指同功能的農具,依環境條件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展現形式的豐富度愈高,所產生的變化愈多。
3、機能上
具有稀有性的農具,能引起游客更高的好奇心。隔了一層時代的面紗,稀有性的農具顯得更為神秘,其中可能訴說著與現代生活截然不同的故事。如抽水泵代替了水車的地位,水車從此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現代人無法想象水車何以能等同于水泵,將低水位的灌溉水抽置高水位的水槽中。當水車運轉原理透明化后,游客獲得一種“喔,好聰明”的驚奇感受。另外,配合地形設置水車,也能讓游客體會實際踩踏的經驗,增加印象。
傳統農具深具時代意義,它們是先民經驗累積的精華,在探討農具與休閑農業的游憩利用上,希望喚起的不只是農具功能上與形式上的認知,更希望喚起它們的時代內涵。這樣才能使我們的休閑農業更具有深度,才能走得更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劉琴雅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