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東部一些農村,村民們甚至記不清最近一次開會是什么時候。“近些年,農業稅不收了,計劃生育不像過去那樣抓了,村民一年到頭很少開會。”城里陷“會海”,農村遭“會荒”。少了會議傳達,基層農民如何知道發展農業、服務農民、建設農村的具體政策,又如何去反映這些路線、方針和政策在農村的貫徹、執行和落實情況?年初集體會,年底總結會,中間有啥大事開個會,滿打滿算,一年黨員會議、村民代表大會加起來,不過四五次。(12月27日 人民網)
在農村,做的最多的事是農活,一提起開會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村干部,農村開會得由村干部來召集,由村干部主持會議,傳達相關會議精神、黨和國家對農村、農民扶持的政策、宣傳相關農業知識、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等以服務農民、建設農村為主線的會議,然而近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讓農村人向著城市中發展,能來參加農村會議的人越來越少,信息、新聞等都能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都能第一時間傳達到每個村民手里。
其實,從村干部來講,傳達會議精神、為民惠民政策、方針等是本質。農村的會議,不僅僅是傳達會議,更多的是關系到每個村、村民的切身利益,也許是修路、占地、低保、脫貧等,村干部所講的內容應找準村民關心什么、想聽什么、更想解決什么困難訴求,不能會念文件、通知,沒有實質內容,要用村民通俗易懂、村民易接受的方式將每一個惠民政策等內容傳達到每一個村民心中。有時候能將所講內容通過群眾發言的形式,充分調動村民參會、聽會、議會的積極性。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用切實可行的方法解決農村會荒的現象。
再者,從村民來講,參與會議其中知曉政策、為村集體事務、鄉村建設謀發展等是本質。參加會議不僅僅做一個傾聽者,更是將自己的合理訴求與會議內容相結合,把握好相關政策,同時也能將村里事務有全面的了解,行使好村民的監督權,在參會、議會的同時也是通過自身能力為全村的發展做出一份貢獻。
筆者認為:農村遭會荒是受到很多條件的制約,信息化時代簡化了很多信息化的內容,但也不能說明農村會議沒有開的必要性,我們應該相信農村的會議是符合農村實際的、是切實為村民的會議,把農村的會議本質變為常態化,也許有天農村會出現“大家在一塊說說大事小情,議議村里發展,格外熱鬧”的情景。
作者地址:四川綿陽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