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微博網友稱在瀏覽陜西渭南市合陽縣政府官方網站時發現,該縣副縣長任崗志16歲時即參加工作。網友就此提出質疑:身為副縣長,以初中畢業的身份參加工作,是不是履歷造假?(人民網 1月5日)
乍然一聽,16歲參加工作的確是“嫩”了些,不太符合常規,于是乎,有吃瓜群眾提出了質疑:這背后是否有貓膩?
看看相關部門的解釋:1月3日,合陽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向“北京時間”(微信號:btime007)證實,所謂該縣副縣長16歲參加工作一事,實為其當年前往部隊的參軍時間,“參軍時間即為參加工作時間”。
筆者特意百度了一下,2004年頒布的《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第七條的確有這樣的規定:義務兵從兵役機關批準入伍之日起至部隊批準退出現役止,為服現役的軍齡,滿十個月的,按周年計算。退伍后新分配參加工作的,其軍齡和待分配的時間應計算為連續工齡。如此看來,這位副縣長參加工作時間從參加的16歲算起,是沒有啥可質疑的。
當然,近年來,年輕干部的選用提拔,歷來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屢屢引發爭議。每次只要涉及年輕干部的提拔必然引發大猜想,是不是有背景,有黑幕,是不是靠人情,走關系。對這位副縣長“嫩”的質疑,同樣也是聚集在是否履歷造假,是否太年輕了些。
其實,年輕干部破格提拔的案例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最年輕的市長、最年輕的局長、最年輕的鎮長等常見于網絡報端,“年輕干部提拔”如此觸動公眾的神經,究其原因是公眾受傳統的選拔干部要論資排輩的思維影響,看到年輕干部被提拔任用時,習慣性將這些被提拔的年輕干部和“蘿卜”“背景”聯系起來,認為年輕干部都是靠“背景”升遷,背后必定有“貓兒膩”。
當然,我們不否認,少數地方和干部的暗箱操作、“蘿卜招聘”,極大地影響了干部選任的公信度。但我們不能一以概之,不能把所有的年輕干部選拔都看成是有“黑幕”。正所謂“有志不在年高”,年輕并不是束縛個人能力的緊箍咒。毛澤東28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周恩來26歲任黃埔軍校政治處副主任,鄧小平23歲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這些人不也年紀輕輕就叱咤風云,干出了改朝換代的大事?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培養造就大批優秀年輕干部,是黨和人民事業繼往開來、薪火相傳的根本大計,是黨各項工作和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的重要保證,也是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的現實需要。黨的事業注定需要新鮮的血液和新生的力量,80后、90后登上政治舞臺,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今天的“年輕人”終會成長為未來的“老領導”,選拔年輕干部到領導崗位,是大勢所趨。希望社會各界看待年輕干部的提拔要理性,要走出“逢提必疑”的怪圈,為優秀年輕干部成長打開寬廣之路,形成有利于優秀年輕干部脫穎而出的環境,早給年輕干部壓擔子、搭舞臺,讓優秀年輕干部盡早脫穎而出,讓真正有能力的年輕干部撐起一片天。
作者單位:成都市金堂縣政協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