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旭,是一名職業建筑師。
在個人職業發展歷程中,我意識到如果只是關注于專業,這未必能幫助整個行業平臺的發展。因為,在所有可見事物的背后,有一個隱型的規律和游戲規則需要重新去構建。所以,我選擇從專業領域走向一個平臺,這個平臺能幫助更多的同行業者去跨界、去改變我們的行業。
今天我想講的主題是鄉創聚落自下而上的改變歷程。我們平臺的組織模式叫做SMART,這是一個英文首字母縮寫詞,含義是戰略與策劃、項目管理與市場營銷、藝術與設計、研究與標準、教育與培訓。這個組織更多的關注內容層面,而不是可見的實體。這恰恰是當今我們面臨的問題——如何從傳統的地產開發轉換到真正的鄉村建設?
鄉村+旅游,二者結合能給我們帶來什么?
鄉村+旅游,二者結合在一起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我們看到,跟鄉村相關的精準扶貧,是現在很多人包括政府在關注的問題。
關于鄉村創客我會專注介紹,它延展了更大的領域,比如是什么讓鄉村旅游發展起來?是什么讓旅游的產品去進行快速的迭代進而實現全域旅游?最終這些都會融合成產業生態,而產業生態又怎么搭建?我先以一個小的故事開頭。
2013年,我們參與了雅安震后重建的工作。我們這邊是一個公益組織,專注向全球的設計師發布關于公益項目的競賽。比如說鄉村的改造、老廠房的改造,這些項目通常都請不起專業設計師,但同時這些又恰是最需要被設計的內容。我們為中國最早發現大熊貓的地方——雅安的雪山村進行了震后重建設計的招標,由來自全球世界各地的設計團隊為震后山村做設計。我們不僅征集到了好的視覺、好的設計,同時也征集到了好的想法。他們在做設計的時候還把旅游產品、甚至APP都設計出來了,這是我們在競賽當中提出的挑戰內容。即,你不僅要關注鄉村的硬件和視覺,同時還要幫助這個鄉村去重建它的全生態,讓這些村民未來可以從務農轉化到做旅游產業、做新型的服務業。
在競賽發布以后,我們把所有入圍的團隊和選手組成了志愿者隊伍,進入鄉村,直接在一線讓村民能夠讀懂圖、搭建房子。
設計師參與蓋房子,而不僅僅是做紙上的設計
而在這背后,有更重要的變化發生,首先是建筑師的層面。大城市建筑師要跟開發商和政府打交道,雖然他們有創意有設計,但是政府的主導意識、開發商的主導意識決定了更多的層面。但當這些青年設計師第一次來到鄉村的時候,他們意識到,村里的人用非常熱切的目光關注他們,因為這些年輕人能夠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改變。設計師們也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我的職業本質是這樣的,我可以去幫助別人,我可以傳播,我可以去改變村民的生活,在這里我是專業的,我是一個強者,我能夠幫助別人!當他們帶著這樣的思路重新回到城市,或者出國留學的時候,他們對這個行業產生了極大的自信,而且能夠奠定對這個行業的認知。
很多設計師也在此過程中第一次參與了蓋房子的活動,而不像以往那樣僅僅做紙上的設計。我們的設計師也會去跟村民采集農作物、認知老房子的構造。
除了房子外形的變化,還有教育等軟性土壤的改變
這里還有一個與教育問題有關的小故事,我們在鄉村里面發現這些問題很嚴重。有的小孩上學路徑受阻時,可能會在家里沉溺于網絡游戲,或者玩其他的東西,沒有上進的動力。我們的年輕志愿者到這里的時候,在路邊畫水彩畫、拉小提琴,這些小孩子就圍過來觀看。而在跟著大學生志愿者做模型的時候,小孩子們意識到原來外面的世界不僅僅是游戲。
所以這次志愿者服務之后,有很多的孩子改變了自己狀態和習慣,有的開始出去求學,有的出去當空少,去航空公司學習,所以這對村民而言,產生的是軟性土壤的改變,而不僅僅是我們看得到的房子外形上的變化。
用群體智慧為鄉創平臺賦能
這便是AIM公益行動,我把這個案例作為一個引子,我想說的是,我們在未來的平臺搭建過程當中,不僅僅是憑借個體智慧,我們更關注的是群體智慧。
從AIM到鄉創平臺的搭建,我們想要闡述的理念是如何用群體智慧,對其篩選,并且為其賦能的一個過程,這個可能是我們未來很多的創新和創造,包括自下而上的生長方式,所必須要具備的模式和邏輯。雅安村的震后重建,從外部的志愿者參與到來自全球各地idea的匯集,都需要一個過程。
這樣的鄉村不僅僅需要把房子建起來讓村民改造成民宿,還需要普及全域旅游,才能讓一個村子真正的富裕起來,真正加入到消費鏈當中去。
為什么要談鄉創?
為什么要談鄉創?鄉村建設這個詞本身關注的是硬件建設,如怎么改房子,怎么改善基礎設施,讓它在外表上成為美麗鄉村。但實際上,從我們對于度假產業的研究來看,任何產品,內容和核心的創造能力,包括自我生長的能力才是第一位的。我們更希望以鄉創代替鄉建,幫助鄉村發展。我們把大量的返鄉創客聚集到某幾個樣板新園區,讓他們形成一個小小的產業生態聚落,幫助他們在這邊孵化、成長。
這里有從事戶外露營領域的創業者,他們設計并且搭建最輕型的賬篷,這個是未來非標準化旅游產品非常巧妙的構成。這里有我們在麗水墟里的一個小民宿,是北大法律系年輕的女生回到故鄉,在她家老房子改造的,只有三間客房,這類民宿在鄉村里面得到大量關注。這里還有另外一位設計師在婺源改造的老房子,他為整個設計行業如何改造老宅建立了一個特別好的標準。
我們看到的這些都是某些具體的元素和內容,他們共同構成了鄉村綜合的生態。
SMART手作聯盟
在鄉村里面,還有很多瀕臨滅絕的手藝。比如打鋤頭的手藝人,因為現在已經沒有人需要鋤頭了,他們有一身好手藝卻用不出來,我們的創業者幫助他們去設計一些新的器型,比如去制作花器這樣的工藝,以幫助他們延續匠人的手藝。
這有一個專門研究民間編織和布藝的團隊。這還有杭州一個專門研究中國傳統手藝的團隊,叫“自然造物”。他們在過去三年里,在100多個領域里關注中國的老手藝,這是中國鄉村文化的根基。如果游客到鄉村里面只是住宿的話,其實還不是綜合性的度假產品。如果既可以住宿,又可以體驗手作、編織等,這才是我們在鄉村里更深度的體驗。
有個創客是為村民的柚子重新進行包裝設計,包括把產品的文化、地域文化和種柚子的人做了一個連接,這些東西我們簡單稱它為文創產品,但是恰恰是這些新產品讓鄉村的產品獲得了新生。
鄉創的產業鏈
創客并不是沒有短板。任何一件產品可能最少需要三個支點:一是產品打造,二是營銷,三是運營。
而很多年輕的創客,無論是個體還是團隊,都不太可能同時具備這幾項能力。所以我們希望把這些創客集中起來,而不是分散在各個村子,各個家鄉。如果這個村子只有一個做手工紅糖的創客,另一個村子只有一位做民俗的創客,其實他們的星星之火很快就滅掉了,因為沒有足夠的能力成長,當我們把他們都聚集起來的時候,它便會形成一個更完整的產業鏈。
關于鄉創,大家看到的是最美好的一面。美好的設計,美好的村落,但我們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比如如何把村民和外部的資本、創客和村民做一個好的對接?還有如何幫村民建立合作社、把村民的資產改造成某種股份制形式,形成一個可以和外界對接的主體?
這些是我們從事鄉村工作的人正在艱辛探索的道路。
(作者:資深建筑設計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造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