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鄉村規劃師:以匠心重現鄉村之美

[ 作者:朱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3-08 錄入:19 ]

“鼓勵高等學校、職業院校開設鄉村規劃建設、鄉村住宅設計等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一批專業人才,扶持一批鄉村工匠。”

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這一頗具新意和前瞻性的提法備受關注。

現在,中央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發展鄉村旅游。但是很多地方是用城市的理念,用城市的規劃院、設計院去搞鄉村設計,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出現了結合不好的問題。針對具體村子而言,房屋如何建設?區域該如何規劃?生活設施以及生產設施如何配套?究竟什么才是因地制宜、對鄉村發展科學有序的規劃?這些都有賴于鄉村規劃師們給出系統化的解決方案。

在鄉村建設中,“鄉村規劃師”能起到怎樣的作用?鄉村規劃怎樣讓農村更宜居宜業?未來的“鄉村工匠”從哪里來?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

1 呼喚“鄉村工匠”

在寬敞的打麥場上,劃出五道杠線,小伙伴們手持瓦片瞄準目標瓦,分為兩組協同作戰……

回憶起兒時玩的一種游戲“打瓦”(一種兒童擲瓦的游戲),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忍不住站起來向記者比劃。

北方的鄉野中,這樣的游戲伴隨著一個少年長大成人。故鄉村莊里的農家院落、村口的大槐樹以及小伙伴們經常追逐嬉戲的打麥場令在城市定居多年的王海波魂牽夢縈。

“社會發展到今天,鄉村仍有它獨特的魅力,獨特之處在于與城市不一樣。”令王海波感嘆的是,如今許多農村的老房子拆了,農民們蓋起了瓦房,“外面貼著瓷片的那種”。這種在他眼里“土不土洋不洋”的建筑,鄉親們卻趨之若鶩。

在王海波看來,傳統的磚瓦房,既接地氣,又保留了傳統民居特色,稍加改造,便是村民們理想的居住場所。

“能否請來專業人士,為鄉村的面貌做規劃呢?”王海波的困惑,對于許許多多有著農村情結的人來說,都深有同感。

“這個提法很有意義。當今農村的建設,尤其呼喚工匠精神回歸,需要能工巧匠們為之規劃和雕琢。”一號文件中關于鄉村工匠的論述,引起了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全國農業資源區劃學會農業區域發展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屈寶香的沉思。

“小時候,家里翻蓋新房,會請來木匠、瓦匠,他們一個個心靈手巧,做出來的東西既堅固又美觀。”屈寶香說。但是后來,村民們外出務工掙到錢后,第一件事就是回鄉把老房子拆了,蓋起鋼筋水泥結構的小洋樓。以往許多傳統的工匠技術和技藝,很多已經失傳了,村莊也失去了以前的靈動和特色。

“我們以往只重視城市建設,其實農村和城市像是陰和陽的關系,一個柔美、一個陽剛,需要協調互補,均衡發展。”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認為,鄉村的發展特別需要一批鄉村工匠,他們熟悉當地農村情況,能為之量身定做發展規劃,也能運用當地的工藝和材質,去建設有特色的村鎮。他不忘強調,不能用城市的眼光去規劃農村,“村莊就應該依山傍水、充滿詩意”。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院長王福海理解的“鄉村工匠”,是在鄉村建設中能夠把先進技術付諸實踐,保障“美麗鄉村”建設質量的人才。

在他看來,鄉村工匠既是職業范疇,更是文化范疇,是鄉村建設的設計者、實施者,更是鄉村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在職業行為層面,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高度融合,在價值取向上,將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呈現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的鄉村建設特色。

針對具體村子而言,房屋如何建設?資源怎么配合?區域該如何規劃?生活設施以及生產設施如何配套?在鄉村的工匠式人才中,未來尤其需要專業的鄉村規劃師。

2 設計改變鄉村

富春江邊的古村落,白墻黛瓦,淡墨輕嵐,恍若吳冠中筆下的舊時江南。近日,一組“最美鄉村回遷房”的圖片在網上火了,這是浙江杭州場口鎮東梓關村的景象。

這便是規劃師的杰作。

“最美鄉村回遷房”在建設前是農田,有專業設計師團隊歷時兩年進行設計。據記者了解,設計師實地考察后,感嘆這里“水系、古樟、老房子應有盡有”。如何設計出既符合地域神韻又廉價實用的鄉村住房,對于這個以高端豪宅設計見長的團隊,是個不小的挑戰。

房子實惠、性價比高,這是擺在第一位的,“意味著要搞清楚農民的訴求。”項目總設計師、GAD建筑(杭州)合伙人孟凡浩告訴記者,多數當地農民還保留著在院中洗衣服、用土灶做飯的習慣,同時,當地有“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進入”的習俗,而這些他們在設計中都一一兼顧到了。

之后,這個富春江邊的小村實行統一安置,拆掉了年久失修的老宅子,村民只需補上與原來住房的面積差,每平方米1376元,就住進了新房。

自然散布的民居房屋,豫南的狗頭門樓、清水墻,用木頭垛起的柴扉,依水的小橋……2013年,位于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的郝堂村被住建部列入全國第一批12個“美麗宜居村莊示范”名單,并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美麗鄉村”首批創建試點鄉村。如果問村民這些房子的來歷,他們會說:“這都是畫家畫出來,我們比照著蓋的。”

這個位于大別山革命老區的小山村,曾經閉塞、貧窮。正是政府、專家、農民一起努力,把郝堂村建成了美麗的鄉村。

設計師孫君是一名畫家,長期關注農村環境保護問題。2011年,利用自己的美術特長,孫君和“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等民間人士、組織聯合組建了“中國鄉村規劃設計院”,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專門為農民做規劃、設計的專業服務機構”,主要由政府購買其服務。

同年,恰逢信陽市在郝堂村試點新農村建設,于是孫君就帶著他的畫筆,來到郝堂為村民們設計改造農居。

一開始,村民并不認可他的設計,在他們看來,“白白的貼瓷磚的小樓才是最好看的”。當孫君的第一個設計案例付諸實踐后,村民們發現原來不貼瓷磚的房子也挺好看的。漸漸地,大家爭相請孫君為自家房屋做設計。

郝堂村有上萬畝生態茶園。背靠茶山,將茶產業、茶文化與鄉村旅游相結合,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陸續回來創業就業,郝堂村的變化令人向往。

隨著國家對鄉村建設的深入推進,鄉村規劃師將成為稀缺人才。在孫君看來,這個“新職業”不僅有錢賺,更有情懷和夢想。他們既是幫助農民展現鄉村之美的畫師,也是幫助鋪墊現代化新農村、實現鄉村一體化發展的筑夢師。

“建設美麗鄉村內涵豐富,包含著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和諧發展,既要建設優美的人居環境、整潔的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傳承農耕文化,增加農民收入。”農業部科教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農業部通過制定美麗鄉村建設國家標準,組織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推介等活動,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初步形成了經驗和指導體系。

3 美麗鄉村,見“物”也要見“人”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到辛棄疾的詞,穿越千百年,這雞鳴犬吠、炊煙裊裊的鄉村田園,至今仍令人心生向往。

在傳統的村落里,無論一個院落、一座祠堂,抑或一方戲臺,它們不僅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人們的心靈歸宿。

但是對于我國大部分農村來說,鄉村規劃至今仍處于無序狀態,一些地方的開發建設過程中存在不少誤區。

“有的地方為了改善村莊環境,把村莊建得跟城市的小區一樣,甚至把整個村莊都搬到城鎮里,大拆大建,這是一種極端錯誤的認識。”仇保興指出,現在一些地區的農民富裕了,都住進多層公寓,但還要務農,還有承包地要勞作,需要農機具、肥料、種子等,那就只好在公寓房下面亂搭房子放置,這些地方就會變得臟亂差。冬天來了,原來的小院子房子很矮,后面不開窗,前面朝陽,太陽可以曬進來,家里建有土炕,暖烘烘的還節能。而住到多層公寓里,一個冬季要交幾千元的取暖費,不交錢就沒法供暖,結果只能挨凍。

有些基層干部熱衷于村莊的撤并和重建,仇保興對此感到痛心:“一般的村莊集鎮都有幾百年以至上千年的歷史,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見證和珍貴的文化遺產,如果推倒重來,不僅勞民傷財,還可能毀掉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種關系、環節、格局和脈絡。”

當鄉村休閑旅游產業興起,傳統村落在建設時正像“千城一面”的城市一樣,開始呈現雷同化。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對這一現象憂心忡忡:“村落有旅游價值,但還有歷史、民俗、審美、文學等多重價值,保護傳統村落不能以旅游價值為首位。”

如今,不少對傳統村落的規劃不是科學的保護性規劃,而是旅游規劃。當地村民遷走后,活生生的生活沒有了,民居都變成了各種商店,而且賣的紀念品都是趨同貨,人造景點泛濫。

“要改善村民生活質量、解決他們的經濟來源,最重要的是啟發村民的文化自覺。”馮驥才表示,村落保護跟非遺保護一樣,都需要活態傳承,最根本的還是要靠原住民。留得住鄉愁,是留住我們對于民族家園的情感、土地的情感和文化的情懷,而不是怎么留得住游客。

“美麗鄉村,要見物,也要見人。”仇保興表示,最根本的,是要讓人與村莊和諧共存,讓鄉村規劃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融為一體,方能彰顯鄉村的發展活力。

4 未來工匠,厚植于鄉間沃土

一號文件提出,今后高等學校、職業院校要開設鄉村規劃建設、鄉村住宅設計等相關專業和課程,要培養一批專業人才,扶持一批鄉村工匠。

當傳統鄉村工匠式人才流失,未來的鄉村工匠從何而來?

采訪中,專業人才培養缺失的問題,受到普遍關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對記者表示,以農大為例,培養的學生更多致力于農業科研、農業技術等方面,目前并無鄉村規劃專業。

“工匠式人才應該從娃娃抓起。”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認為,我國目前的教育主要是文化課程的教育,未來需要針對16歲以下的農村青少年,適當安排勞動技能和技術教育,更好地貼近農村生產的需要。在課程設置上,要適當增加鄉土教材,讓學生加深對農村、對家鄉的熱愛和了解,培養立志農村經濟發展的人才。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宏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鳳華表示,全國的中等職業學校將近1.2萬所,有70%的學生是來自于農村,卻有92%的畢業生在城鎮就業。她認為,未來的鄉村圖景,等待熟悉和熱愛農村、并掌握一定技能的鄉村工匠們來細細描繪。在培養鄉村工匠的道路上,農村職業教育大有可為。

在北京十三陵景區附近的康陵村,正德春餅宴“農家樂”旅游項目,成了當地的特色名片之一,引來了許多游客。這便是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師生們的策劃成果。該校副校長張養忠告訴記者,學校在這里設有實踐基地,幫助打造旅游產品的同時,還幫助村民們整治村容村貌。而康陵村只是一個縮影,在廣闊的鄉間大地,學生們用自己的所長服務鄉村發展。

“‘鄉村規劃師’專業,應該是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現代化村鎮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等管理和技術人才。”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院長王福海認為,鄉村工匠,不光靠學校培養,更要長在泥土里,要熟悉和了解鄉村,才能規劃建設好鄉村。

王福海表示,開展對相關農業施工人員的培訓,提升農民工專業素質,使其達到“鄉村工匠”的技藝水平,從而帶領農民工在現代化新農村、實現鄉村一體化發展過程中,走向致富之路,這也是未來的重要目標。

在鄭風田看來,大量優秀農村青年通過大學、打工、當兵等離開農村。國家應該采取有效的政策吸引部分有志農業的青年返鄉,他們將是未來鄉村工匠的希望所在。

費孝通先生曾經介紹過傳統中國的人力資源雙重循環回路,即鄉村地區通過科舉等方式向城市輸送人才,這部分人力資源再通過鄉賢回鄉等方式,作為“鄉紳階層”回流到鄉土社會,并廣泛參與到鄉村社會的管理和鄉土社會秩序的構建之中。

仇保興的家鄉,在浙江湖州南潯鎮。近現代史上,小鎮里不少年輕人外出求學、遠渡重洋,到老年又返鄉成為鄉賢式的人物,出資出力建設自己的家園。這里的村鎮,既有傳統特色民居,又有中西合璧的建筑,傳承下來的不僅是古建筑,更是一脈相承的鄉愁和文脈。

“鄉村是中國文化的根,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未來的鄉村應該成為受人羨慕和人們所向往的生活空間。要把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也就是給人們留下一條返鄉的路。”仇保興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政協報 2017年03月0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在线伊人 |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 |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最新在线网址 | 午夜福利757永久网站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