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正在召開,關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生產,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支持主產區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拓展產業鏈價值鏈,為今年“三農”發展指明了新方向。
“根據市場需求生產,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就是重點,要緊緊抓住這個“牛鼻子”,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簡單的說,就是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干部不要瞎指揮,而是當好參謀長!
回想過去的發展過程,曾經出現干部強制要求或者農民盲目跟風,大量種植某一種農產品,造成供大于求,產品爛市。就在前段時間,昆明嵩明縣楊林鎮嘉麗澤農場的600畝蔬菜賣不出去,而為了種植下茬蔬菜,菜農不得不將蔬菜砍掉。
“蔬菜爛在地里”這種現象是如何發生的?“菜賤傷農”與“菜貴傷民”有著同樣的性質。蔬菜貴了,市民受傷,大家吃不起。蔬菜賤了,菜農受傷,他們傷不起。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菜地與餐桌沒有直接對接。蔬菜的銷售受到市場的制約,而更受到了中間商的制約,這才有了“菜賤傷農”與“菜貴傷民”同時存在的尷尬。另一個原因是,蔬菜的儲備和深加工缺位。
因此,在供給側改革中,政府要更好地發揮作用,干部就得多謀事,主動作為、積極作為。
一是建議基層干部運用大數據分析,結合當地市民嗜好,領近地區需求,引導農民種植市場需要的農產品,給農民當好參謀長。
二是在去產能的過程中,建議地方政府引進綠色環保的深加工企業或者興建凍庫。這樣那些“爛在地里的蔬菜”,即使一時半刻賣不出去,就可以進行蔬菜儲備、深加工,通過市場的調控來平衡價格,讓“姜你軍”、“蒜你狠”不再出現。
三是堅決杜絕個別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工程”而過度左右農民種植。前幾年動輒“萬畝××基地”的教訓值得反思,不僅農民的辛苦錢“血本無歸”,還導致大量的土地形同撂荒!
筆者相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了當前中國農業的薄弱環節和發展方向,相信通過持之以恒地努力,農民會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農村會成為和城市一樣富裕的地方。
(作者單位:北川羌族自治縣民宗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