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其巨著《資治通鑒》中,用生動的筆觸寫盡盛唐時期絲路之上的蔥蘢。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化,萬里絲路這條古時東西方農業文明交融的通道,因現代農業交流而再度繁盛。(新華社4月26日)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尤其是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的中國,農業穩則國家穩,農業興則國家興,農業強則國家強。乘坐著“鋼鐵駝隊”中歐國際貨運班列的4600噸哈薩克斯坦優質面粉陸續運抵西安,進入市場后受到市民熱捧;產自西域,植于中原,如今惠澤沿線國家。小麥的幾番進出,再次見證了“一帶一路”為絲路沿線國家間的農業合作賦予了更多現代意味。尤其是在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當下,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培育新的農產品,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商標品牌的交流合作。無疑,對不斷提升我國農產品品牌建設能力和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一帶一路”,它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這兩條經濟大通道,貫穿了歐亞大陸。兩千多年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拉開了中國同中亞各國友好交往的序幕,也開辟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而隨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以來,深化沿線國家交往的全新圖景全面展開。當然,對于一個農業大國而言,如何利用這一戰略契機,努力搞好農產品商標品牌建設,通過品牌引領,積極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產業化、市場化,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對“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來講,是一個重要而迫切的話題和任務。
事實上,我國的現代農業交往因“一帶一路”倡議而再度繁盛。早在2014年數據顯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進口總額為228.39億美元,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8.80%;農產品出口總額為210.32億美元,占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9.48%。而且預計2020年前在“一帶一路”沿線農產品經營量超過3000萬噸/年,一手糧源掌控1000萬噸/年,食品進出口50億元;打造陸路和海路兩大糧食物流通道,完善海外糧食倉儲物流和農產品加工設施布局,增強區域內全方位交流,構建連接中亞乃至歐洲到中國內陸的國際糧食物流通道。歷史與現實昭示著我們,“一帶一路”將催生農業之花更蔥蘢。
有道是“機會難得,稍縱即逝”。抓住“一帶一路”機遇,是關系一個地域全局和長遠發展的大事,只有抓住機遇才能實現發展新飛躍。誠如報道所述:在現代農業交往的“綠色”之旅中,木拉提漢并不孤單。在楊凌示范區,始于2005年的援外培訓人氣正濃。這項主要面對發展中國家和絲路沿線國家的培訓已舉辦70期,學習內容包括生產環境調控、水土保持與旱作農業、節水灌溉、農業經濟管理等。“經過交流學習,許多絲路沿線國家的政府官員、企業家和技術人員,展示出深化同中國農業合作的強烈愿望。筆者以為,樹立正確的全局思維、戰略思維、辯證思維,方能引導優勢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最后,引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部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霍學喜所言: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這條古時農業交往的紐帶,將會釋放出更為廣闊的前景,現代農業終將播綠“一帶一路”。相信在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合作架構下,“一帶一路”將促成國際農業合作新格局、全球農業治理新秩序的建立,實現農業合作共贏。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水務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