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在北京上海企業商會主辦的第三屆京滬經貿論壇上談到新動能時表示,深度城鎮化是未來增強我國經濟活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產生新的經濟發展動力。
他認為,新常態化下城鎮化主要有幾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城鎮化的速度明顯放緩,機動化將強化郊區化趨勢;二是城市人口老齡化嚴重,住房需求將持續減少;三是碳排放國際壓力空前加大,能源和水資源結構性短缺將持續加劇,空氣、水和土壤污染也將加劇;四是小城鎮人居環境退化,人口流失,城市特色和歷史風貌正在喪失;五是交通擁堵,且從沿海大城市到中小城市蔓延;六是保障性住房積存與住房投機過勝并存;七是城市防災、減災功能明顯不足。
“從世界上兩類國家之一—新大陸國家(以移民為主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另一類為舊大陸國家)的城市化發展來看,其共同特征是城市化諾賽母曲線從第一拐點(30%)到第二拐點(70%)后才開始轉向緩慢增長,我國許多城市在編制城鎮化規劃后錯誤地按照新大陸國家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來要求自己;而舊大陸國家,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農耕文明歷史悠久的國家,其第二拐點在55%左右就已出現,根據世界經驗,這些國家的城鎮化峰值一般在60%到70%之間,即我們預測中國城鎮化峰值在65%-70%,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的界限基本劃定,城鎮化速度從前10年每年增長1.3%下降到0.7-0.8%,這意味著與前幾個五年計劃期間相比,“十三五”期間從農村進城人口將每年減少700-800萬人。同時我們通過調查發現,50歲以上農民工普遍存在回鄉養老現象,有意愿繼續留在城市的不到15%。”
對此,仇保興建議應穩妥進行農村土地改革試點,防止助推郊區化;以“韌性城市”規劃整合城市整體資源,提高城市防災能力;推行城市交通需求側管理,促進城市綠色交通發展;變革保障房建設體制,降低房地產泡沫風險;全面保護城鎮歷史街區,修復城市文脈;推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保護和修復農村傳統村落;強化城市群協調發展管治,促進高密度城鎮化地區可持續發展;對既有建筑進行加固、節能、適老改造,加快綠色建筑推廣;以特色生態小鎮為抓手,分批進行人居環境提升改造;以治理城市病為突破口,全面推行智慧城市建設。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智慧庫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