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國鄉村調查2017年度報告:中國農民需求調查》(下稱報告)在京發布。報告稱,在受訪的農村居民中,超過三成對目前的生活狀態“比較滿意”,接近四成認為現在的生活狀態“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者則占16%。
報告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派出的調查小組完成,在全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村入戶,進行問卷調查。
在農村生活保障各方面,農民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調查發現,在受訪者的村民中,超過六成認為自己所在村鎮的交通設施能夠方便出行;近四成對村衛生室不太滿意;近八成反映村里沒有養老院、托老所等養老機構;另有三成對目前農村教育“比較不滿意”“非常不滿意”;此外,超七成對業余文化生活未達到滿意程度。
報告涉及的調查樣本數比較小,共發放400分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95份。受訪農民的平均年齡46.6歲,74%是普通群眾,62%的受訪者文化水平在初中或以下。此外,過半的受訪農民是子女在外打工的留守老人,留守群體精神需求問題突出。
基層醫療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看病難,看病貴”是長期困擾農民生活的一大難題。報告發現,近九成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所在的村有衛生室,看病就醫很方便。但是四成受訪者對村衛生室不滿意,原因包括醫療設備落、醫護人員專業水平低、藥品少。
近年來,國家加大對農村及偏遠地區的醫療衛生投入,擴大了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覆蓋面。調查中,受訪村民大多數都參保了“新農合”。但目前醫保個人支付比率仍比較高,醫保目錄藥品覆蓋有限。
45% 的受訪者認為,報銷比例低;34% 的受訪者認為,個人繳費偏多、國家補貼偏少;此外,認為定點醫院藥價貴、離家距離遠、異地報銷難的受訪者,也不在少數。
根據國務院扶貧辦建檔立卡數據,2013年末,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戶在所有貧困戶里占到42.2%;截至2015年末,占到44.1%,增加1.9個百分點。其中,患大病重病的240萬人,患長期慢性病的960萬人。“在長期的扶貧過程中,我們已經發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造成)貧困非常重要的一點。”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曾公開表示。
另外,農村“老無所養”的問題也亟待重視。報告認為,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而農村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產生“留守”、“空巢”現象,農村養老問題突出。受訪者反映,村里沒有養老院、托老所等養老機構情況普遍。近八成的受訪者表示,農村養老機構少;過半數村民則認為,農村養老機構條件差。
農村教育師資不盡如人意
報告還發現,有三成的受訪者對農村教育“比較滿意”,而16%的人對農村教育“非常不滿意”。
該如何改善農村義務教育條件?八成的受訪者認為,要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師資力量。另有接近半數受訪者認為,要改善學校的硬件設施。
據教育部2015年數據,全國縣域內的小學生有2965.90萬人在鄉村上學,占縣域內小學生總數的44.79%。近年來,師資匱乏一直是農村小規模學校質量提升的一大瓶頸。根據東北師范大學同年對全國12省份鄉村178名教師的一項調查顯示,農村9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中,50歲以上的教師占26.8%;代課教師占到專任教師的29.8%,西部地區學校教師同時兼任兩門以上學科的比例達83.8%。
同時,調查測試顯示,城市小學數學教師的學科知識平均得分為78.9分,縣城為60.8分,教學點只有38.5分。
調查顯示,超過三成的受訪者反映,要解決學生中午吃飯的問題。
國家“營養餐計劃”正式推行已五年有余。2011年至今,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資金1591 億元用于實施營養改善計劃。集中連片貧困地區699個縣的2300 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直接受益。在“營養餐計劃”中,學生營養膳食補助資金由中央財政支付,每生每天4元。供餐模式主要有食堂供餐和課間加餐兩種。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農村學生營養改善狀況白皮書》認為,食堂供應午餐是保障學生在校期間營養需求的最有效途徑。
今年1月一項專題調研發現,因為與“營養餐計劃”配套的設施經費和人員經費不足,該政策在部分地區落地過程中發生梗阻,導致餐費資金和學校公用經費等,常被偏遠貧困地區的學校校方擠占和截取。該調研報告由東北師大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劉善槐、鄔志輝完成。
5月17日,財政部、教育部兩部門頒發新政稱,未來推進營養餐計劃,將落實地方主體責任,強調發揮省級統籌作用,以指導市(縣)根據國家試點地區“當年實際在校學生數和在校天數”,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中央補助資金,“規范資金分配行為”。
留守人群的精神需求
中國留守群體數量龐大且持續留守時間長。報告認為,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之后,他們的父母、子女、配偶卻因為各種原因仍然留守在農村,這個群體亟需情感慰藉。2015年,據民政部推算,中國農村留守婦女的數量達4700萬,留守老人約有5000萬。
本次調查受訪者中,有55%的受訪者是農村的留守老人,其中,43%希望子女在節假日能回家探親,26%希望子女每個月能回家一次;18%希望子女春節能回家團聚。
同時,三成受訪者是夫妻有一方在外打工,兩地分居狀態。他們中,近半數的人希望配偶每年回家探親六次以上;近三成希望配偶每年能探親三次。在家留守的一方,焦慮源主要來自照顧老人、子女教育問題。
另一項針對留守群體的需求調查顯示,配偶外出務工后,45%的留守者希望提供農活、家務活的社會化服務;有30%希望提供務工技能培訓;還有13%希望提供健康教育培訓。
報告還發現,34%的受訪農民對農村文化生活表示“不太滿意”或“非常不滿意”;
40%的受訪者表示“一般”。44%的農民表示,只在特殊節日有文化娛樂活動;另有41%稱,村里從來沒有開展過文化娛樂活動。
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中,傳統文化娛樂方式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大部分受訪者表示,業余時間靠看電視、聽廣播、和街坊鄰居聊天打發度過,這和農村“老齡化”“空心化”不無關系。
調研團隊發現,農民的文化娛樂需求,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有79% 的受訪者希望村里有健身廣場;有57% 的農民希望村里成立舞蹈隊;42% 的受訪者希望建立圖書閱覽室。
(財新記者黃子懿、盛夢露、陳少遠對此文亦有貢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 2017年09月2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