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統籌到融合:鄉村振興戰略“新”在哪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的七個戰略中,“鄉村振興”是唯一首次提出的戰略。這是農業農村農民的重大機遇,也是城市資本和人才下鄉淘金的絕佳機會,中國經濟的整體版圖也不可避免會隨之調整。
就全局而言,中國近半數人口是農民,貧困人口也大多集中在農村地區,無論是要打贏脫貧攻堅戰,還是要改變經濟結構,特別是實現發展的中長期目標,都必須正視并有效補上這個短板。目前,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約為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近6億農民消費的增長與升級換代,在微觀層面,是無盡的商機,在宏觀層面,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們面臨的許多問題的“總病根”,是現階段“最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是“無法回避”的挑戰。
“不可否認,現今我國農村面臨著凋敝和衰落的客觀事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范毅曾撰文指出,“正是針對這些問題,才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此來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這一戰略的提出其實也是對過去工業化進程中以城市和工業為核心的政策導向的矯正,城鄉之間的關系定位,由過去的“城鄉統籌”調整為現在的“城鄉融合”,“融合”和“統籌”相比,無疑是把鄉村和城市放在一個更平等的地位上。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守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個定位不再是農民僅僅是為了服務于城市,農業僅僅是為了服務于工業。范毅也認為,這意味著“鄉村要成為與城市并行的發展主體”。
為什么振興的是“鄉村”,而非“農村”?作為黨的重要文件,一字一句調整均蘊含深意。回溯歷屆黨代會報告,“鄉村”一詞較為少見,從十四大到十八大,只有十七大報告曾提到過一次“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表面上看,鄉村和農村似乎沒有不同,但實際上,兩者在官方語言系統中涵蓋的范圍并不一樣。根據國務院2008年批復的《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以及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用城鄉劃分代碼編制規則,鄉村不僅包括村莊,還包括了非建制鎮的鄉中心區。在社會生活中,對二者的認知也存在較大差異,農村往往給人的印象就是城鎮的對立面,是從事農業的“窮苦”農民聚居地,鄉村則不然,它給人們的印象是宜居宜家,民風淳樸、風景宜人。
從“農村”到“鄉村”,反映的正是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新思考,對其未來藍圖的重繪。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這一新藍圖跳出了農業范疇,希望促進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也不再局限于村容村貌,而是追求生態宜居,不再只是要求管理民主,而是治理有效。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指出,鄉村振興戰略可以說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雖然目前還沒有出臺具體政策,但是政府向鄉村配置資源的力度必定會加大,其影響將是普惠式的。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中指出,“要引導和推動更多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要加強農村資源環境保護”、“大力改善水電路氣房訊等基礎設施”。他用了三個“優先”——“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源條件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昭示了未來政策方向。
目前正在全國范圍內推進的特色小鎮可能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告訴界面新聞,“鄉村振興戰略還是一個概念,落實到什么上?特色小鎮。如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這都是它的平臺。”據喬潤令介紹,目前特色小鎮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建制鎮,一種是非建制鎮,后者也是鄉村的一部分。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向界面新聞表示,下一步,更多的是鼓勵城里的人才、技術、資金向農村流動,也允許城里人獲得對農村土地的利用權力,實現資源的雙向流動。可以想象,將來的農村變成新的鄉村,有些是休閑勝地,有些是綠水青山,有些也可能發展各種產業,通過優化配置資源,鄉村將重新繁榮起來。
透過鄉村振興戰略的藍圖,可以預見,未來農民收入和消費仍會快速增長,大概率繼續維持高于城鎮居民收入與消費的增速,可支配收入增速也可能繼續高于GDP增速。還可以預見的是,因為鄉村的崛起,城鎮化率的增速可能進一步下降,很可能會形成一個平臺期。這并不是一件壞事,此前過度重視速度、忽視質量,中國的城鎮化暴露出很多問題。現在更需要的是鞏固和改進此前城鎮化的成果,克服城市病,同時讓已轉移農民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務。
不過,最終效果還要取決于如何執行,因此,對“三農”的透徹了解及總結此前經驗至關重要。
“對中國農民行為特征的研究是一個真問題,應告別農民均質且不變的理論,”劉守英在他的微信公眾號上表示,“這是理解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基礎。”
曾經擔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的陳錫文認為應該調整對農業的認知,重新理解規模化經營與糧食范疇。他在近期的一次演講中表示,現代化農業要求的規模經營,不一定非要把土地集中到一個經營主體手中,考慮糧食安全問題可以告別總量思維,從結構入手。
來自一線的駐馬店拐子楊村黨支部書記張全收向界面新聞表示,目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都存在較大問題,“衛生、垃圾、污水等,建成后,誰處理?誰出錢?”他不贊同撒胡椒面式的財政投放方式,認為公共基礎設施集中建設更好。
中國鄉建院院長李昌平對界面新聞說,目前農村還存在著自治主體缺位、村級組織空殼負債等問題。他認為,盡管現在政府投入的資金不少,但農民積極性不高,內生動力不足,“千金撥不動四兩”。李昌平建議,重建村社共同體及主體性,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直接進入村社共同體。此外,應避免新農村建設時部分基層政府“重表輕里”的傾向。
劉世錦指出:“應該警惕一種傾向,別一聽鄉村振興,馬上用行政手段,非要偏遠的農村在短期之內巨變,還是要尊重市場,振興鄉村有一個過程,不能太著急,可以創造條件、順勢而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界面新聞 2017-11-1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