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虞城縣利民鎮蔡莊村貧困戶付春梅怎么也沒想到,年屆50歲還能從農民變成“工人”,而且上班地方就在家門口。2014年,從鄭州返鄉創業的女孩朱婧源,在蔡莊村創辦了“虞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流轉560畝土地種植藥用玫瑰。2016年,合作社總收入達到100多萬元,帶動村里30個貧困戶實現脫貧。(12月22日 人民日報)
“學了技能回鄉,帶著鄉親致富。”這是幾個“城歸”小人物的故事,在他們的人生履歷中,有進城務工時的忐忑,有在城市打拼對未來的憧憬,有面臨失敗時的挫敗感,更有對城鄉二元結構的痛徹心扉。不過,他們最終都選擇了回鄉創業,既是自己心靈的回歸,也是鄉村振興的希望。
“城歸”是一把鑰匙,是一把破解鄉村空心化的“金鑰匙”。起始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進城務工潮,讓農民有了更多選擇,他們可以選擇生活方式,也可以選擇工作地點,更可以選擇未來的職業抉擇,而這種進城務工潮在給農村帶來務工收入的同時,也讓鄉村人才在逐步流失,從最初的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到鄉村優質教育資源的流失。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種戰略是對當前日漸式微的鄉村發展態勢的積極回應。而鄉村如何振興,各地發起了不同的探索模式,有的地方鼓勵“市民下鄉”工程,有的地方實施科技下鄉,而這些的實現,都離不開“人才”這一內核。如何讓人才愿意來到農村,回歸農村,是不得不完成的一道考題。
河南省虞城縣“城歸”創業故事,給了我們一些啟發:這些生于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具有深情厚誼的進城務工人員,是經過城市培養的人才,他們自己在城市的辛苦打拼歷程,是一次積極的人力資源培訓,城市提供了工作機會,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讓他們更有遠見,深知如何將農村的資源變成資本,如何讓農村更有發展出路,如何讓鄉村振興更有希望。最近3年,虞城縣通過實施“鳳還巢”工程,陸續有10萬人回鄉發展,這些“城歸”創辦各類企業8458家,帶動就業5萬多人,其中貧困家庭勞動力達4100人。
這只是城歸們行動的一個縮影,相信,在鄉村振興的征途中,“城歸”將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讓鄉村振興未來可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陜西傳媒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