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越來越近,人們回家的腳步走得越來越急迫。打拼在城市里的年輕人,總喜歡把對故鄉和親人的情感寄托在各種各樣的年貨禮物上。看著人們鼓鼓囊囊的行李,我們想說一句:朋友,請帶一份城市文明的氣息回鄉!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文明鄉風的建設需要從土地上汲取營養,需要仔細梳理農村千百年來形成的文明積累,更需要以寬廣的視野來學習現代文明,城市文明的很多內容是可以為農村借鑒的。這些年,城市和鄉村之間,因為人員交流的日益密切而顯得更近了。農村外出人員,無論是到城市打工的務工人員,還是進高校求學的學生,都是城鄉文明交流的“使者”。
城鄉差距很長時間都像鴻溝一樣橫亙在人們中間,突出表現在生活水平和生活條件的差別上。這些年,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尤其是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城鄉生活條件的差別日漸縮小。大部分農村不僅通了公路,有了去往城鎮和縣城的公共汽車,而且像城市一樣有了暖氣,有了水沖廁所,用上了煤氣灶,通上了網絡。與此同時,農村也遇到很多困惑,公共衛生如何維持,下水道怎樣管理,隨手丟棄東西的習慣能不能改掉,這些“小問題”正成為村里人的新困惑。不少農民,尤其是農村干部,特別希望從城市回來的“村里人”能給他們出主意想辦法,帶個好頭,幫助村里建立文明新風尚。
城鄉之間來來往往的人員流動確實在城鄉文明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認,也有少數人沒有帶著城市文明回鄉,卻把外邊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帶進了農村。比如,有些青年從城里回鄉后不習慣和家里人一起坐在火盆邊上聊天,卻喜歡聚集在一起賭博;他們沒有學習城里人討論問題、相互學習的習慣,卻喜歡三三兩兩交流各種電子游戲的玩法,甚至引導農村小孩沉迷電子游戲;他們沒有把城里人講究衛生的好習慣帶進村,回鄉隨意吐痰、抽煙甚至到處潑臟水。
過去,農民進城總要穿上新衣服,梳洗打扮一番。現在,在城市里待了一段時間,我們即將回到農村的故鄉,也得“梳洗一番”,把城市里學來的文明習慣努力帶到鄉下去。農村人看到從城市回來、見過世面的青年,總要“高看三分”。在城里打拼一年甚至幾年的農村青年都應該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用自己的行動,在鄉村樹立起新風尚,把自己在城市里學到的好習慣和文明行為帶回村里去。
鄉風文明事關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春節這樣的重大節日,是鄉風文明建設的好時機。我們期盼更多回鄉青年、務工人員能帶一份城市的文明氣息回鄉,讓城市文明也能滋養父老鄉親,讓農村亮起來、美起來,更加文明起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